由於美國那票鐵王八大機率不會出動,主裝甲帶也就看看好了,帶嚶傳家寶帶綠彈輕鬆打穿,新炮和16英寸炮也不必多說,但對於英美的203mm艦炮來說,那顯然是沒辦法打穿的。
另外,她的水平防禦很好,主要部分包括兩層防護甲板,總厚度在125mm至175mm之間,輪機艙和彈藥庫還有一層防護穹甲,如此,核心艙的防護可以達到恐怖的215mm,2000磅穿甲航彈也未必能開的了洞。
同時,這道穹甲也能夠保證,萬一真的跟戰列艦交火了,不至於隨便被擊破核心區,當場變成煙花。
船體建造中放棄鉚接,選擇焊接——都這樣了,焊接再差也不會被重巡踹開線,鉚接再好,還是被敵人的戰列艦開殼,所以,只要不散架,焊接在任務需求上有充分的冗餘。
由於要伴隨艦隊在大洋作戰,續航能力也十分可觀,雖然沒有北卡那麼變態,但15節巡航下依然可以達到10000海里,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焊接本來就省時間,更換炮塔也很快,只需要50~60天的工期,可以很好的節約時間。
當然,這對於中國來說其實不重要,中國不存在英國那種艦炮難產的問題,也不存在德法等國的船塢數量不足的問題,230m及以上的能夠建造戰艦的船塢和船臺有20座,比英國人還多五座。
但沒有必要的投入可以直接放棄,畢竟生產主力艦炮塔依然是相當費時費力的。
雖然戰時的貨幣存在失真,但對於人力和時間的浪費是不可忍受的,工時就是戰時貨幣,是衡量武器裝備的第一單位。
以貨幣為衡量單位,29節型只相當於1.1艘杭州級重型巡洋艦,KGV相當於3.36艘倫敦級,北卡相當於1.92艘巴爾的摩級;而按國民生產總值佔比來算,KGV為0.12,北卡為0.058,29節型為0.063。
價格的低廉是多方面的結果,首先是昂貴的炮塔系統被基本省去,只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電氣聯絡改造,併為其配置新的火控系統即可;
其次動力系統也很便宜,12座鍋爐和4座蒸汽輪機出力12萬匹馬力,鍋爐採用通用大型鍋爐,輪機採用徐州級輕巡洋艦同款輪機,而頭兩艦還可以直接使用廣東級戰列巡洋艦拆下來的輪機,只需要提供鍋爐即可;
至於船體的建造,對於中國來說顯然更便宜,而且還能培養一批焊工,四艘戰列艦練出來的焊工技術絕對可以,也是一舉兩得。
而其上最關鍵也相對來說最昂貴(現造價:常規造價預算)的是艦上的航電系統——
相比於看起來更強大的“黑龍江”號等二十年代的戰列艦,29節型畢竟是三十年代後期的戰列艦,設計之初便考慮了艦上的電力系統配置。
29節型戰列艦配備有4臺1100千瓦發電機和2臺250千瓦應急發電機,常態發電能力為4400千瓦,相當於“黑龍江”號和“安徽”號的兩倍,這意味著艦上可以安裝遠比後者更多的電氣裝置,加裝雷達等裝置也更加容易。
整體來說,價格優勢並不是最重要的,更少的工時和工期才是最關鍵的,29節型首艦“綏遠”號,1938年7月開工,1940年2月下水,1940年12月就完工入役了,全程只用兩年多的時間,速度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作為舊物利用的戰時應急戰列艦無疑是成功的。
另外,開戰以來,重型巡洋艦數量太少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國防軍,在實戰中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比方說,敵人派出了一支由重巡領頭的分遣艦隊,那麼己方至少要派出同等級或更高等級的力量前往應對,否則就存在著相當的風險。
然而,在大戰爆發時,國防軍僅有10艘重巡,在西起印度、南及澳洲、東達東太平洋的廣袤戰線上根本就不夠用。
而戰列艦數量也相當稀少,低速戰列艦的出動率悲觀,中速戰列艦則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如果對面不出動戰列艦,效費比過低。
有了這幾艘高速戰艦後,無論是快速部署主力艦,還是加入航母艦隊解放重巡,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吧,這種東西對於實際操作的官兵來說,顯然不算是什麼好事,惡評如潮早已是左念微預料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