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自然不會放任國防軍利用利胡埃機場。
24日傍晚,預想中的炮擊如約而至,美軍同樣有空中偵察,白日觀測到國防軍正在修補跑道後,美軍便計劃了炮擊計劃。
兩個野戰炮兵營和一個152mm軌道炮兵營擔任了主力,76mm加農炮雖然射程也夠,但威力太小,對跑道的打擊效果很差,對佈置零散的工程機械、臨時屋舍的打擊效果更差,因此並未參與。
下午17時32分,白日激烈的空戰在機場附近留下的飛機殘骸仍在燃燒,淒厲的防空警報聲便再次劃破了利胡埃機場上空短暫的寧靜。
“炮擊!炮擊!隱蔽!”
剛剛搶修出幾條勉強可供飛機起降的跑道、正忙著將燃料和彈藥從登陸場轉運過來的國防軍地勤和工程部隊,聞聲立刻丟下手中的工具,以最快的速度衝向最近的散兵坑、彈坑或加固的掩體。
緊接著,天空中傳來一陣陣由遠及近、令人心悸的嘶鳴聲。
“咻——轟!!!”
“咻——轟隆!!!”
105mm和155mm高爆榴彈如同冰雹般落下,密集地在機場及其周邊地區炸響,大地劇烈地顫抖,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
一團團夾雜著黑色硝煙和泥土的火焰沖天而起,破片如同死神的鐮刀般呼嘯著四散飛濺。
鋪好的預製跑道上瞬間又增添了數個新鮮的彈坑,碎石和灼熱的金屬碎片四處飛射,一塊還未完全固定的預製跑道更是被炸了起來,完全錯位,夕陽照在上面,鋼鐵閃爍著銀光。
一輛推土機不幸被直接命中,燃起熊熊大火,臨時搭建的帳篷屋舍則被衝擊波輕易撕碎、引燃。
美軍的炮擊極其精準,作為守軍,他們掌握著清晰的座標。
美軍的炮火以跑道為中心,採用標準的九宮格分割法,在跑道中點建立座標系,將跑道、停機坪、臨時倉庫全部納入其中,試圖最大化地破壞國防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美軍炮兵自視甚高,對於機場的炮擊要求也高,他們並不滿足於單純的壓制,而是打算破壞這個機場。
一般來說,機場屬於開闊設施,所需炮彈數量中等偏下,若要達到摧毀標準,即毀傷程度超過70%,則每公頃需發射486發6英寸炮彈,而4英寸炮彈的數量則還需上升兩倍左右。
利胡埃機場的面積超過75公頃,即便是壓縮後的核心空間,即九宮格範圍內,也依然有40公頃,這意味著摧毀整個機場,各營需要超過15個基數的炮彈。
這對於美軍來說不可謂不是一個挑戰,不過,好在夜還很長。
此時,在卡威基尼山東麓的預設陣地上,美軍第34、84野戰炮兵營的炮手們緊張而興奮地操作著他們的M2A1型105mm榴彈炮和M1918型155mm榴彈炮。
裝填、瞄準、擊發
火炮每一次怒吼後坐,都噴吐出巨大的火焰和硝煙。
“命中目標區域!”
“幹得漂亮!繼續射擊!把那群黃皮猴子的跑道再犁一遍!”炮兵軍官透過望遠鏡觀察著遠方的煙柱,滿意地吼道。
他們篤定敵人無法精確定位,並實時炮擊,而且夜間轉移陣地困難重重,因此他們計劃打完預定的彈藥基數後,待天亮後視情況決定是否轉移。
而負責滲透和觀測的國防軍小隊已經來到了山腳下,夜間想要觀測到炮兵的難度其實並不比白日裡低,但使用駐點分析法便可以大幅縮小範圍,進而為次日白天的觀測提供幫助,而對於艦炮來說,知道範圍就已經夠了。
然而,射擊的時間超出了美軍的想象,老式的M1918型榴彈炮本身射速就很捉急,每分鐘只有2發,持續射擊時甚至不足1發,到後半夜,需要兩到三小時才能打完一個壓制用基數,也就是每門炮60發炮彈。
最終,到凌晨時分,第84炮兵營仍有超過一個半基數的炮彈還沒有打完。
此時天色微明,晨霧尚未散去,藉著霧氣隱蔽,美軍飛機冒險起飛,對機場的情況進行了快速偵察。
美軍炮兵觀察員透過高倍望遠鏡和航空偵察照片判斷,敵人仍在修復機場,並且有大量物資堆積在機場外圍。
“他們還沒放棄機場,看來昨晚的教訓不夠。”第34炮兵營營長卡爾·J·伊裡格中校自語道,然後又偏過頭去,問道,“巴特徹他們是不是還有炮彈沒打完?”
“是的,長官,在20分鐘前,第84炮兵營稱他們還有兩個基數。”
“這群爺爺炮真是太慢了。”伊裡格中校搖了搖頭,然後拿起電話,語氣帶著一絲興奮,“命令各連,迅速準備,我們再進行幾輪急促射。”
一旁的參謀猶豫了一下,然後提醒道:“長官,我們一夜未動,中國人很可能已經透過聲測和光測大致鎖定了我們的區域。畢羅格長官和巴特徹長官也表示不應繼續射擊。我們是否應該先……”
“來不及了。”正在興頭上的伊裡格中校打斷了他,並未將上司和同僚的話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