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清晨,同樣的陣地上,炮手們懷著緊張、興奮而又帶著一絲僥倖的心理,再次將炮彈推入炮膛。
他們向上帝祈禱,希望敵人的反擊不會那麼快到來,希望能用這最後一輪猛烈的炮火徹底癱瘓利胡埃機場。
火炮再次發出怒吼,炮彈呼嘯著飛向十公里外的目標。
此時,在稍遠處,第84炮兵營內,眾人對於第34炮兵營的攻擊感到了意外。
“長官,我們是否需要......”
“我們......不,遵照畢羅格長官的命令,我們需要撤離了。”巴特徹中校在猶豫之後,還是決定再來一段,“給維特閣下發報。我們現在進行最後一輪急促射,然後立即撤離。”
一輪急促射花不了多少時間,巴特徹對於己方情況十分了解,不同於M2型105mm榴彈炮,本部裝備的老式155mm榴彈炮更容易隱蔽,問題不大。
利胡埃機場再次遭受炮擊,硝煙瀰漫,但此時國防軍已經做好了反擊的打算。
“準備.....放!”
隨著航空引導員揮下小旗子,一架水上飛機從彈射器上起飛,迅速飛向天空。
藉著尚未散去的晨霧,水偵飛行員拿著劃定的座標範圍,迅速接近目標。
在昨天夜裡,海岸觀測所、無線電偵測站和前沿觀察哨通宵合作。
海軍將精密的光學測距儀和聲波定位儀搬到了岸邊,已經將美軍兩個野戰炮兵營的發射陣地區域大致框定,誤差縮小到了兩公里範圍內。
無線電偵測站則捕捉並定位了美軍炮兵指揮所的無線電訊號,進一步交叉驗證了目標方位。
而由陸戰隊派出的精銳觀測組,則滲透至更靠近山脈的位置,冒著巨大風險,用高倍望遠鏡死死盯住遠處山麓那一片區域,等待著火炮射擊的動靜再次閃現。
“目標確認!方位么三兩,距離么三洞洞,至少一個連。”
觀測員對著目標點,快速記錄下座標引數,並迅速彙報,幾乎在美軍炮彈落下的同時,資訊已被傳回後方。
駛入離岸約7公里海面上的第一編隊戰列艦,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時刻。
寧慶光親自登上艦橋,指揮炮擊:
“觀目距離二五七零零,高程二六四,敵隱蔽炮位,前主炮,高爆彈,校射,一發,預備!”
“收到!”
隨著寧慶光下令,更細緻的觀測資料開始向火控室傳輸。
“黑龍江”號戰列艦的火控室中,插線、齒輪和開關被參謀和計算兵們撥的飛起,各項資料或自動或手動的輸入計算機。
改三七式火控臺混成了電子計算機和機電計算機,相較於傳統的機電計算機和機械計算機,其能夠更快速的完成射擊諸元的計算。
電子計算機和光學觀瞄裝置是國防軍的兩把利器,光學裝置和雷達裝置是戰列艦的兩雙眼睛,簡單來說,光學讓你效力射打得更準,雷達則讓你更快進入效力射,並且在實際上延長有效射程。
計算機則是火控臺的核心,負責解算資料,可以說計算能力就是火控臺的生命,改三七式的混成計算機還是技術妥協,而正在研發和試驗中的四〇式則已經完全將電子計算機搬上去了。
但國防軍火控系統的主要缺點還是自動化程度並不高,許多裝置仍不能整合進系統中,現在在用的改三七式火控臺仍需人工輸入16種資料。
雷達也是硬傷,為了彌補雷達效能的不足,國防軍還採取了雙雷達聯動的方式提高精度,但這本身只是落後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執行過程中有多次次機械—人工資料轉換,精度本身就有限,誤差更是在所難免。
而且,雷達功率上的差距也存在,遠距離探測結果遠不如皇家海軍精準。
總的來說,三七式火控系統的整體效能略優於日本的98式火控,自然也更優於英美等國,但相較於英美等國在戰爭中應用的火控系統,還是差距不小的。
而本著揚長避短的策略,海軍在這方面的研究重點是垂直穩定儀以及將陀螺儀等相關係統接入火控臺,以期充分發揮電子計算機的計算優勢,實現變航向炮擊。
簡單來說就是,邊扭邊打。
當然,老戰列艦先天不足,就甭指望這個了,真有了也不一定會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