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本就已經打算作縱深戰略,以逸待勞,自然也就該這麼辦。”寧慶光掃了一遍電報紙,道,“所以更要小心應戰,確保戰術隱蔽。”
戰略上的動向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中途島和威克島均已在掌控中,又處於攻勢,還要收縮兵力,下一步不是夏威夷還能是什麼?
而美國這一系列動作,自從向西南太平洋布置航空母艦起,明眼人也都能看到美國人所做的打算。
不過,雖然戰略顯露無遺,但雙方依舊要圍繞著戰術上的隱匿和偵察進行博弈。
“即便拋開重型轟炸機等不談,夏威夷列島上仍有數百架可用的戰機,敵人若要藉著岸基飛機掩護艦隊,那麼航空兵的壓力必然不小。”
其實,陸基航空兵的數量多倒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陸地機場不像航母那樣可以擊沉或擊傷,機場被炸得坑坑窪窪對於工程裝置完善、物資人力充足的駐守方而言也只需花上幾個小時,至多一個晚上的工夫即可修復。
而國防軍主力艦隊則必須頂著對方一波又一波、連綿不絕的空襲衝到考艾島,放出登陸部隊上岸奪島。
期間還要時刻提防美軍艦隊發起殊死反撲,千日打鳥,未必不會被啄了眼,任何一場戰鬥都不存在無敵的情況,尤其是在敵人家門口,對方對於水文條件都十分熟悉,而己方則遠遠不如。
更為麻煩的還是隱匿的航母艦隊的突然偷襲,相比於現階段陸基航空兵的訓練水平,這個更有可能致命。
“另外,我需要提醒了一下諸位,我軍至於今日,節節勝利,許多人都忘了戰場的兇險了,可今時不同往日,我們是跨越萬里到敵人家門口打仗,不比以往,任何一點岔子都有可能走向萬劫不復。”
與此同時,在艦隊司令部駐地的另一座房子裡,登陸部隊也在討論著針對考愛島的登陸計劃。
夏威夷的主島是瓦胡島,大部分人口和設施都在這上面,整體靠西,唯一的屏障只有考愛島,國防軍不可能越過瓦胡島去東邊,也幾乎不可能直接登上瓦胡島,唯一路徑自然是拿下兵力較少的考愛島。
考愛島在瓦胡島西北150公里處,長53公里、寬43公里,分為利胡埃、東部(椰子海岸)、北海岸、南海岸和西部等五個主要區域。
而國防軍則根據軍事用途,將之劃分為東部、北部、南部和西部四個區域。
島上植被豐茂,山巒遍佈,最主要的軍用機場——利胡埃機場位於島嶼東南部沿海地區,大量的岸防工事也集中在東南部的平原地區,同時也是較適合登陸的地方。
“……據情報顯示,美軍在考愛島布以重兵,兵力約有兩萬人,不容小覷。”
中部和東部四島沒有什麼威脅,主要兵力自然也就集中於瓦胡島和考愛島,野戰力量基本上是1:2的狀態。
相比於瓦胡島,考愛島較小,也沒什麼工業和人口,除了納威利威利港(NawiliwiliHarbor),其他地方要麼是荒野、要麼是種植園,軍隊所受到的影響也要小於瓦胡島。
“納威利威利港港口兩側多為岩礁和峭壁,尤其是南方山地,佈置有較多的炮臺,對於我軍進攻有著較大威脅。”
“因此,在艦隊壓制機場以後,我軍應先嚐試依靠小隊尖兵干擾或奪取南部山上的炮臺,若行進順利,大部隊則由東南方海灘登陸。”
精緻的沙盤邊上,作為先頭部隊指揮官,徐前希拿著一根指揮棒,重重的點了點南部的山巒,美軍在這裡部署有大量的岸防炮,但是口徑、數量並不清楚。
接著,他看向底下的一名中校:“殷中校,這要交給你們了。”
那名殷姓中校立即起身,道:“保證完成任務!”
這名中校名為殷昌林,是第12山地偵察營的營長,山地偵察營是國防軍的一種特別編制,大約500人,跟後世的特種兵有些相似,主要負責在邊疆未定區域與英俄等國的小股部隊纏鬥、敵後破襲、剿匪等等。
歷史上諾曼底登陸時為了消除德軍部署在奧克角上的岸防炮威脅,美軍遊騎兵部隊攀上了近三十米高的絕壁,經過一番苦戰成功找到並炸燬了德軍岸防炮。
現在他們要執行的任務也與之相差無幾。
但這種作戰畢竟有太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後備方案也得做好。
徐前希向對方點了點頭,示意對方坐下,然後接著指向西部:
“西部雖不如南部開闊,但海灘條件優良,波普海灘、卡瓦伊洛亞灣等地沙質平緩,縱深足夠同時展開多次營級登陸,美軍在此地的佈置也較少。如果受阻,那麼就派出部隊從西部突擊上陸,與南部形成夾角。”
西部的環境也不差,關鍵是還有一條河流,即懷梅阿河,其河口衝擊平原是天然的進攻走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