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航空隊有85架戰鬥機和43架轟炸機;
海軍航空隊有139架戰鬥機、113架俯衝轟炸機、72架魚雷攻擊機以及28架水上飛機。
航母數量暫不確定,但僅算薩拉託加、企業和可畏,也有約190架飛機。
不過,可喜的是,他們的質量也參差不齊:
海軍陸戰隊的航空隊也不比他們的主家還多少,算是3.5等人,戰鬥機是清一色的F2A“水牛”戰鬥機,看起來高階的俯衝轟炸機也是海軍不要的SB2U“辯護者”俯衝轟炸機,這兩種戰機的實際表現......
陸航的情況稍好,雖然仍有相當數量的P-36“鷹”戰鬥機,但P-40“戰鷹”戰鬥機還是佔了近一半的編制,轟炸機則主要是B-17、B-18,還有少量B-25,但實際上也都沒啥可看的。
海航的情況最好,但也只是相對的,F4F“野貓”戰鬥機也只佔了一半的編制,倒是俯衝轟炸機比較可靠,三分之二都是美利堅三好學生——SBD“無畏”俯衝轟炸機,魚雷機就不用看了,全都是取錯了名字的蹂躪者。
但國防軍是不清楚美軍的換裝情況的,只知道雙方戰機數量差距巨大,er現在連敵人的艦載機都沒看到,自然也就沒有進一步行動的必要。
不過,現在第一編隊偏離航線,整支艦隊自然也要做一定的調整,方便接應,輻射霧的時間不會持續很長,因此只需略微散開,等待第一編隊重新切入即可。
而目前各艦隊的位置也很簡單,以木製甲板的常規航母組成的甲字一十四、一十六兩支航空艦隊處在最遠的西南邊和正西邊,從而確保其儘量免受美軍空襲的威脅。
甲字一〇、一十一兩支航空艦隊在正東和東北側,堅固的裝甲航母可以應對突襲帶來的威脅。
這樣一來,即便敵軍準備了攜帶1000磅穿甲航彈的大轟炸,即使兩支艦隊真的因此受創了,或者是被擾亂了空襲準備,另外三艘載機量較大的常規航母也可以立刻實施反擊,保證打擊的力度。
而且,裝甲航母的傷口很小,也可以很快的恢復,足夠迅速的話,甚至能夠加入第二波空襲。
而在國防軍艦隊調整陣型時,美軍也開始組織起反擊來了,由於現在敵人仍在500公里之外,最先出擊的自然是航程最遠的陸軍轟炸機。
中午時分,瓦胡島,希卡姆機場
20餘架B-17重型轟炸機和B-18中型轟炸機加滿油彈,在地勤的引導下,這些陸軍的小夥子們興勢沖沖的飛向了天空。
若問他們為何如此的高興,那自然是因為這些轟炸機換上了新裝備——在歷史上享有赫赫聲譽的諾頓瞄準器。
在訓練場上,美軍飛行員用這款瞄準器進行了多次精準轟炸,命中率穩定在75%左右,自然是相當的振奮人心。
但具體效果如何,那也就只有實戰之後才知道了。
1941年2月15日12時57分,戰鬥的前奏響起,“太微左垣”號的雷達兵大聲喊來了值班軍官,幾人的目光都死死盯著螢幕上突兀的波形。
該來的還是來了!
“就是敵機,拉警報!”
無論是B-17,還是B-18,這些轟炸機都有著比單引擎飛機大得多的反射面積,而且還是二十多架轟炸機組成的攻擊編隊,再加上護航的戰鬥機,這幾乎讓國防軍的雷達在80公里外就收到了回波訊號,很快便確認了這不是雜波干擾以後,隨後部門軍官立刻彙報情況。
一刻鐘後,甲字一〇航空艦隊解除無線電靜默,航母開始引導天上的警戒機群前往攔截,同時指導飛行甲板上待命的、執行直接掩護任務的艦載機立刻升空。
又過去一刻鐘,又是十多架三七式艦戰升空,緊接著,他們與警戒機群一同按照航母的指示,繼續爬升至六千米高度,然後迎面飛向來襲機群。
“兩兩一組,從左上方切入,然後往右邊脫離......”
“現在要過去嗎?”
“不急,先看看他們會不會慌。”
截擊轟炸機,尤其是重型轟炸機這種任務,在目前仍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東西,縱然各國航空兵高層都對各種方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總結,但這些總結基本都是很粗糙的,而每一支部隊的飛行員之間都有著不同的經驗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