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560章 戰略轟炸機,原子彈

歸根結底,這要與原子彈的計劃相關——

歷史上的曼哈頓計劃有著極高的保密程度,即便是身為副總統的哈里-楚門也是在接任總統之位後才知曉有這樣一個龐大的計劃,而且已經出了成果。

本國的計劃也不例外,受制於手頭匱乏的人才,中國在理論論證和早期準備的過程中走的要比美國人難得多。

但也算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年多的系統論證後,原子彈計劃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理論論證、模型選擇以及迴旋加速器搭建。

1940年12月29日下午,在西山的一座地堡中,幾位關鍵人士齊聚一堂,進行了一場保密程度非同尋常的會議。

從1938年末計劃開始起,到1939年初,領導小組的人選也已經基本確定,最終交到了兩名年僅三十餘歲的科學家手中——王淦昌、趙忠堯,而會議也同樣是由這兩位出席。

“也就是說,眼下有兩條路可走,前者簡單容易但低效浪費,後者困難卻高效?”

在聽完兩位的簡答彙報後,石子任問道。

“是這樣的,第一種辦法我們暫且叫它‘碰撞法’。”趙忠堯很簡單明晰的闡述著,“理論計算需要半徑九公分的高純鈾塊,也就是五十八公斤。就設計而言,這一路線沒有困難,只要集齊這些原料即可。”

“但原料獲取本身極難,鈾二三五與鈾二三八僅在微觀層面有少許差異,想要將之分離,儘管有富鈾礦,所耗也必然會超出想象。”

“那另一條路子呢?困難又在何處?”

“這條路子可以被稱作‘爆壓法’,它的核心是需要‘鈽二三九’這種元素,而鈽更易整備得到,但無法像鈾一樣用簡單的辦法引爆。”王淦昌接著解釋道,“我們發現鈽原料中含有少許鈽二四〇雜質,它雖不影響整團原料,卻會自發的釋放高能中子,致使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自爆。”

簡單來說,於前一種而言,想要獲取原料,就需要分離U-235和U-238這兩種同位素,但其分離過程極為艱難,只能透過氣體擴散法和氣體離心法進行分離。

對於離心法,如果想要完成一顆核彈,那麼需要建造大量的離心機,雖然中國在這方面走得很早,第一臺迴旋加速器早在1930年便在左念微的指示下建造了,但實驗品與成品之間的差距非常大,而人才困境也將先發優勢抵消的微不可察。

最終,經過研究團隊的計算,若要在5年內完成這一計劃,光搭建離心機所花費的紫銅便需要10萬噸,儘管這一數字已經是美國人的三分之一了,但在大戰的背景下,這壓力顯然也是難以想象的。

至於氣體擴散法,其所需要的奈米級分離膜的研發難度同樣不低,且尚無技術儲備,而且其至少也需要2000級才能夠將鈾濃縮至武器級,這一難度也不低。

而後者的製備流程則要簡單一些,它需要建造反應堆,在反應堆中,U-238要經受中子的轟擊,U-238在多了一箇中子後便會成為U-239,接著,U-239可以衰變成Np-239,最後再發生一次衰變就變成了所需的Pu-239。

當然,這還有第三條路子,也就是新中國的路線,U-235內爆法,可以節省大量的U-235,但這種方法的難度實在是太高了,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辦法,還是因為沒辦法搞出反應堆。

總的來說,肯定是兩條腿走路最好,但現實的情況顯然不允許如此——

左念微放棄了發動革命,自維新時代走來的中國仍是一個傳統國家,因此這場戰爭本身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爭端,而不是__之間的__,人心的走向是不同的。

這就意味著,客觀上核彈無法讓美國打垮中國,但核彈這隻紙老虎在這種環境下是可以嚇到人的,會對戰爭後的談判形成極大的劣勢,因此無論核彈能不能用,我們都需要一次核爆。

而現在確實有一個很有誘惑力的方案擺在面前——團隊中的一位數學家提出了一套遞迴演算法,有一定把握保證起爆。

這套方案自然是吸引人,相比於耗資巨大的槍式結構,內爆法看起來似乎是更有效的辦法。

“看來,這樣子的話,目前也就只能搞第二條路子了?”

“理論上,是的,這確實是最有希望以最低限度的原料和技術門檻,實現一次……成功核爆的途徑。”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