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第一個月,戰火自然不會管你什麼元旦。
在南太平洋,盟軍艦隊也算是小有勝利,一邊壓制了斐濟和薩摩亞等地的海空力量——
國防軍在唯提島、阿皮亞、帕果帕果駐有兩個師,美國人暫時不想出兵奪取。
雖然這留下了潛艇襲擊的風險,但航空兵的進駐還是緩解了這個問題,太平洋畢竟不是大西洋,航空作業效率高得多,反潛要更容易些,在大西洋幹了大半年了,美國海軍航空兵多少也積攢了一些經驗了,拿到太平洋是完全夠用了。
而且,美軍在此地擁有優勢的海空力量,靠東南方的阿皮亞和帕果帕果上面的中國部隊估計得先考慮未來自己會不會被餓死的問題。
唯提島的補給雖然還沒斷,仍有運輸船來往,但補充還是很困難,尤其是7號後,美國人派出軍艦在富納富提群島巡邏,當地只有2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完全不是對方的對手,船隊損失很大,難以為繼,估計要不了幾天就得斷供。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重啟傳統航線的需求和收益更大,冒些風險也是完全值得的,而且這樣的風險不會持續太久;
另一邊,盟軍艦隊又對凱恩斯發動了一次突襲,效果整體還不錯,雖然雙方沒有戰艦損失,但處於弱勢方的國防軍受傷情況還是要比盟軍嚴重不少,運輸船隊也遭遇了比較沉重的打擊。
海上的勝利一方面讓麥克阿瑟急切的想要做出點什麼來證明自己,另一方面也確實為他提供了便利。
首先,對於雙方而言,物資補給上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已經徹底翻倒了過來。
於國防軍而言,在海上,國防軍的運輸船數量有限,艦艇也不寬裕,運輸途中的量稱不上富足,只能說略微超過戰役所需;
並且,在這種情況下,臨時港口區域還被盟軍部署的新式火炮納入了打擊範圍內,再加上航空力量的對比變化,不到兩週時間,接收損耗翻了四倍多,每週僅能供給約1500噸物資,不足進攻準備的45%;
從長遠來看,澳洲方面在未來的較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得到海軍的充分支援,因此在這段時間內不應發起主動進攻,岸上的兩三萬人自保有餘,應儘可能的固守陸地,在海空力量的支援下,維持登陸場,以待後續增援。
而對於盟軍來說,他們的問題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決,持續空襲對鐵路運輸的影響,現在是要小得多了,澳軍東平西湊再加上美軍新增援的卡車撐起了公路運輸線,對於一個主要基地遠在800公里外的空軍來說,破壞公路運輸是不現實的。
然後,盟軍就開始準備反攻了,除了原本就在凱恩斯的第10步兵師外,澳軍還派出了第1裝甲師和第4步兵師,而麥大帥也要求美軍第2步兵師趕赴凱恩斯前線,與澳軍一同將中國人推下海。
在他們對面的國防軍包括機動6師、陸戰4旅和第9野戰重炮旅,以及第3裝甲師的兩個中型坦克營。
這個兵力是澳洲方面軍司令部計算後的結果,就凱恩斯這座小城的戰場寬度來說,這些兵力足夠撐起最小範圍的防禦,兵種搭配攻守兼備;
同時,在後勤方面,按照阻礙公式計算得出可以維持的最短和最長時間,再根據本土提供的速建貨輪預計下水時間和分配比例,即可作為兵力計劃的基礎資訊。
1941年1月7日,盟軍發動了“信天翁”行動,投入約6萬兵力,向國防軍所佔領的北城區和郊區發動了進攻。
凱恩斯縱隊的指揮官、機動6師師長屈叔則很敏銳的把握到了美澳聯軍之間的脫節,且美軍訓練水平顯然不夠,因此利用部隊的機動優勢,集中火力向美軍負責的西郊發動反攻。
透過一天一夜的戰鬥,成功擊潰了美軍,美第2步兵師損失了整整兩個步兵團,當場成了殘廢,火炮、汽車、坦克和補給丟了大半。
隨後,縱隊又快速折返,對南方的澳第4步兵師發動反攻,在南方開啟了一個缺口,但兩個方向的快速移動讓澳軍第10步兵師抓住了機會,迅速向東方突破,形成了一條底寬1.2公里、頂寬0.5公里、長1公里的包含兩條街道的突出部。
雙方圍繞著這個區域性戰場展開了多次爭奪,戰鬥大約持續了一週,由於裝甲部隊的損失過於嚴重,澳軍不得已暫停了攻勢,戰線再度回到了戰前的狀態。
凡事無獨有偶,美國陸軍的露臉仗打的並不好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
而且,由於西邊的德國人大體上處於攻勢,沒有後顧之憂,戰況還更加奇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