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軍在去年年末登陸伊比利亞半島後,便加入了防線的構建中,而德美兩軍自然也很快就發生了接觸,不過這些戰鬥無一例外規模都很小,多為連排級的遭遇戰。
直到1月初,德軍正式發動了試探性的攻勢,以兩個山地師為核心的戰鬥群向著一座名為薩拉曼卡的西班牙西部城市進發。
作為防守方的美軍自認為以逸待勞、準備充分,希望進行一次漂亮的防守反擊。
就戰鬥的初期而言,確實可以說是很標準的陣地防禦,美軍在一開始頂住了德軍的進攻,然而接下來的反擊行動卻令人大跌眼鏡——
美軍佔據兵力優勢,決定發動一次“鉗形攻勢”,包了德軍的餃子,但等到了實戰,左右兩翼的反擊配合不到位,時快時慢,本應同時到位的“鉗子”最後卻相差了近十個小時。
於是,德軍抓住時機,快速機動,一個師向著城市南邊丘陵地帶迂迴,一個師發動正面強攻,相互配合,反過來包了美軍側翼的餃子,若非兵力不足,興許能夠全殲美軍一個師,實現另一個時空第三帝國夢寐以求的“大業”。
這些接觸讓各方對於美軍的一些情況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經過中德雙方的交流,一些情況也逐漸得以明晰——
首先是技戰術水平低下,步兵戰術老舊、兵員素質不佳、炮兵佈置不合理、反應速度也差一籌,但具體問題以目前的情況,相當難以總結,只能暫且歸咎於長期以來,美軍都缺乏常規軍事建設;
其次是美軍表現較好的防禦戰,從西班牙的戰鬥來看,若當地有現成的堅固工事,美軍依託工事仍可以打出不錯的防禦戰。
而從澳洲的戰鬥來看,又可以窺見美軍對野戰工事的認知存在著嚴重缺陷,凱恩斯縱隊觀察到美軍的野戰工事非常簡陋,大部分都只包含壕溝和散兵坑。
儘管美軍有著相當不錯的工具(此時還未達到戰爭中期的配置,但仍屬硬體條件合格水平)和充裕的時間,如凱恩斯之戰,美軍至少有兩天三夜加固自己的工事,但他們就是不願意多刨點土。
至於原因,後續透過對美軍俘虜的拷問,國防軍也瞭解了一二,簡單來說就是美國人認為這些野戰工事只是臨時性措施,夠用就行,沒必要繼續深入。
怎麼說,夠懶的......
而美軍現階段的優點,無論是通訊、偵察,還是機動,面對德軍都佔不了優勢,裝甲和防空就更是篩子了。
而美軍自己也不算是毫無反思,至少,到目前為止前線的評估小組已經提交了多份報告,指出美軍現在裝備的戰鬥機、反坦克炮、坦克都和歐洲軍隊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勝任現代戰爭。
陸軍航空隊正在量產的P-40戰鬥機綜合效能要遜色於Bf-109E,飛行員的質量也不如德國人,但差距已經算是小的了,而部隊防空美國人還是老路子,信奉最好的防空是飛機,對高射炮興趣寥寥;
步兵部隊裝備的M3型37mm反坦克炮無法有效摧毀德國人的中型坦克,很多時候步兵都不得不把炮兵團的壓制火炮推出來進行反擊,但當他們面對一種其貌不揚的坦克時,發現它甚至可以擋住105mm榴彈炮的轟擊,令人感到震驚;
坦克的問題更加使人悲觀,M3型“李”中型坦克才剛剛進入量產,但無論是面對東邊的,還是面對西邊的敵人,不要說對抗最新式的坦克了,就算是舊式型號也難堪大任。
但沒有辦法,即使如此也只能硬著頭皮量產一些,再差也比沒有要強,從去年10月投產起,陸軍便下了2500輛的訂單,最近兩個月又新增了2200輛的追加訂單,而作戰單位也一直在催促交付可用的坦克。
而已經接收的M3中型坦克則被優先供給了夏威夷,組建了三個中型坦克團,儘管從大戰略上來說,美國人有自信守住夏威夷,畢竟敵人的後方遠在天邊。
但要真是說一點也不緊張,那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批擴增的27個師中已經確定有4個師將被分配到夏威夷,還有5個師將在加利福尼亞候著。
此外,規劃中的兩個陸戰師也會被增援至夏威夷,恨不得把這個面積不過1.6萬平方公里的群島塞滿。
剩下的坦克則被送去了西班牙,補充前線,當然,這對於西歐的情況來說,也只能說是聊勝於無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英國人還是靠譜點,他們拿出了最新式的57mm反坦克炮,對上德國坦克,也算是有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