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以殿前司人馬為主組成新的殿前司所屬諸班直及龍捷(馬軍)、虎捷(步軍)、鐵騎、控鶴等諸禁軍,立即亮相在城外沙場練兵場!
城外沙場練兵場,旌旗如林,新組建的殿前司諸班直與龍捷、虎捷等禁軍列陣而立,甲冑在晨光中泛著冷輝。楊駿身著紫袍立於高臺上,身旁的趙匡胤按劍而立,目光掃過陣列時帶著幾分銳利。
“第一隊,佇列!”楊駿揚聲道,手中令旗揮下。
龍捷軍率先而動,五百騎兵催馬成列,馬蹄踏地聲如驚雷滾過,不多時便列成嚴整的方陣——正是石守信琢磨出的“雁形變陣”,兩翼騎兵微微前出,似雁展翼,既藏鋒銳,又備接應。趙匡胤見狀頷首:“此陣在高平曾破北漢左軍,今日看來,更見精熟。”
楊駿卻搖了搖頭,令旗再揮:“變‘圓陣’!”
鼓聲驟變,龍捷軍陣腳微動,卻有十數騎反應稍慢,致使陣形出現一瞬的紊亂。楊駿當即命人記下:“龍捷軍,佇列扣一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遲滯一刻便是生死之別。”
石守信策馬出列,朗聲道:“末將認罰!請再試!”
待鼓聲再響,龍捷軍動作果決如電,圓陣轉瞬而成,騎兵首尾相接,盾甲連成鐵壁。這一次,竟無一人錯步。
“第二隊,協同!”楊駿看向虎捷軍,“步軍與弩軍配合,演練‘梯次推進’!”
虎捷軍士卒扛著雲梯向前,弩軍則在其後列陣,箭矢如連珠般落在前方標靶——尋常練兵多是步軍在前、弩軍在後,而楊駿要求的“梯次”,是步軍推進十步便暫歇,弩軍上前補位射擊,再交替向前,如此既能護步軍周全,又能讓弩箭始終覆蓋前方。
初時,步軍與弩軍配合生疏,常有碰撞。楊駿卻不催促,只讓王仁贍在旁記錄:“記,虎捷軍第三隊與弩軍第二隊銜接遲滯,緣由:口令傳遞不清。”他對身旁的將領們道:“戰場協同,不在快,在‘順’。就像潞州的風箱,推拉得法,爐火才旺;若一快一慢,只會嗆煙。”
午後演練“夜戰識旗”,楊駿命人將各色令旗在暮色中舉起,讓士卒辨識旗語並做出反應。有老兵抱怨:“打仗靠的是力氣,認這些花花綠綠的旗子作甚?”
趙匡胤聞言,取過一面黑色令旗揮動,身後鐵騎營瞬間熄滅火把,隱入陰影。他沉聲道:“當年高平夜襲,若不是北漢兵不識我軍‘偃旗’之令,怎會被我兩千騎衝潰大營?”老兵們聞言默然,再看令旗時,眼神多了幾分敬畏。
楊駿望著這一幕,對趙匡胤道:“你看,士卒不怕嚴苛,怕的是不知為何而練。就像燒煤,得讓他們知道,通孔是為了通風,摻黃土是為了耐燒——練佇列是為了齊進退,練協同是為了互護持,練識旗是為了知進退,道理講透了,他們才肯用心。”
日暮時,楊駿命人抬來十口新鍛的鐵鍋,架在煤爐上,鍋中煮著熱氣騰騰的肉粥。“今日表現最優的三個班,各加一碗肉!”他高聲道,“往後,練得好,便吃得好;立了功,便賞得多——這就是殿前司的規矩!”
士卒們歡呼聲響徹沙場,連最年長的老兵也直了直腰板。楊駿知道,練兵不僅是練筋骨,更是練心氣——當他們看到汗水能換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看到規矩能讓隊伍更有戰力,這殿前軍的根基,才算真正紮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