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言畢,目光落於楊駿那張波瀾不驚的臉龐,心頭莫名湧起一陣悸動。他靜默片刻,終是開口,聲音沉穩而富含深意:“楊大人,談及高平一役,有位將領表現尤為出眾。此番禁軍改制,我想讓他助我一臂之力!”
楊駿聞言,眉宇間掠過一抹好奇之色,笑道:“趙將軍盤龍棍法已臻化境,風采無人能及,竟還有人能讓你如此器重,倒真是令我好奇不已。”
趙匡胤也不藏著掖著,直接開口道:“現任鐵騎左右都校的石守信!”
石守信本在郭威帳下當值,郭榮登基後便隨著一同討伐北漢,在高平之戰中有功,升任任鐵騎左右都校。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層身份,乃就是趙匡胤未來的“義社十兄弟”之一!
楊駿心中暗自訝異,本以為制止了王審琦便已是一番波折,豈料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讓他輕易過關,竟又將他推向了與石守信的對立面。更令他躊躇的是,即將到來的禁軍改制大局中,他與趙匡胤已是攜手並肩,互為倚仗。若僅為石守信一人之私制止,那接下讓曹彬、王仁贍藉此進入殿前司的意圖,趙匡胤又怎會坐視不理?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猶如棋盤上的縱橫交錯,一步錯,滿盤皆輸,叫他如何不慎重思量。
楊駿指尖在案上的茶盞沿輕輕一叩,茶湯泛起細碎的漣漪,恰似他此刻心中的盤算。他抬眼望向趙匡胤,嘴角噙著一抹平和的笑意:“石都校在高平的戰績,我亦有耳聞。據說他單騎突陣時,槍桿被敵軍劈斷,竟徒手奪了北漢小校的馬槊,反殺三人而還,這份勇力,確實難得。”
趙匡胤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顯然沒想到楊駿對石守信的事蹟如此清楚:“正是如此。此人不僅勇,更通佇列排程,我麾下鐵騎的變陣之法,多半是他琢磨出來的。”
“既如此……”
楊駿話鋒微轉,語氣卻愈發鄭重,但目光坦蕩:“趙將軍舉薦的人,我信其勇,但殿前司諸班需的是‘智勇雙全’之輩。不妨讓他參與殿前司的‘校閱試’,若石都校能透過這考試,別說助將軍一臂之力,便是任殿前司馬軍都虞候,也合情合理;若通不過……”
楊駿頓了頓,語氣卻無半分輕視:“那便讓他先在鐵騎營再多歷練些時日,等火候到了,再委以重任不遲。如此,既不埋沒人才,也不違了‘選賢以能’的規矩,將軍以為如何?”
趙匡胤聽到這話後,眉頭漸漸舒展。他本擔心楊駿因石守信與自己的私交而有所顧忌,卻未料對方竟想出這般公允之法——既給了石守信機會,又守住了改制的規矩,可謂兩全。
“大人考慮周全!”
趙匡胤撫掌道,“便依大人所言。明日我便讓石守信準備,三日後在校場應考,到時請大人親自主考。”
“好。”
……
次日早朝!
崇元殿上,檀香嫋嫋,郭榮的聲音透過龍椅傳遍大殿,每一個字都像落在青石上的重錘:“侍衛司積弊,非一日之寒。高平之戰,右軍潰逃,皆因軍紀廢弛、將官私縱。即日起,著殿前司副都指揮使楊駿,主持侍衛司汰弱選精之事;殿前都虞候趙匡胤,協擴殿前諸班,凡選入殿前軍者,糧餉加三成,鎧甲器械優先配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