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剛落,殿下便響起一陣低低的騷動。站在武將列首的李重進猛地抬頭,紫袍下的手不自覺地攥緊了玉帶——他身為侍衛司都虞侯兼忠武節度使,這道旨意無異於削弱侍衛司兵權。但他終究是沉住了氣,只是垂眸時,眼底掠過一絲陰翳。
範質率先出列,躬身讚道:“陛下聖明!禁軍乃國之利刃,利刃當常磨,方能斬棘披荊。此舉既整肅軍紀,又激勵士氣,實乃固本之策!”
王樸緊隨其後:“老臣附議。楊駿在潞州以煤興利,條理分明;趙匡胤在高平以勇破陣,銳不可當。二人協理禁軍,一剛一柔,必能成此大業。”
郭榮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楊駿身上:“楊駿,你且說說,這汰弱選精,該如何施行?”
楊駿出列,袍角在金磚上拂過,聲音清晰沉穩:“回陛下,臣已草擬《選士條規》,分‘力、技、智、紀’四科。力考負重行軍五十里,技考弓馬器械,智考旗語與軍規,紀考佇列嚴整。四科皆優者入殿前軍,兩科合格者留侍衛司,不及者貶為廂軍。全程由曹彬、王仁贍監試,賬目公開,杜絕偏私。”
他稍事停頓,聲音沉穩而有力地補充道:“再者,殿前軍特設‘軍功簿’,意在表彰英勇。凡立下戰功者,不問出身貴賤,皆一一記錄在案。累積軍功至十,便可面聖請願求官。此舉一來可激勵士卒,使他們心有所向;二來也讓將官心存敬畏,不敢懈怠。如此,軍紀風貌,自當煥然一新。”
“軍功簿?”李重進終是難忍好奇,跨步而出,直接問道,“倘若有將官膽敢扣壓軍士功勞,又當如何處置?”
楊駿聞言,眼神堅毅,毫不退縮地與他對視:“扣壓軍功者,視為通敵叛國,一律嚴懲不貸,斬立決,以正軍法。”
一字一頓,擲地有聲。李重進噎了一下,見郭榮面色沉靜,終究是把後半句質疑嚥了回去,只躬身道:“臣……無異議。”
趙匡胤此時出列,朗聲道:“陛下,臣願以殿前司現有兵力為基,三日內完成營壘擴建,靜候選入的精銳入駐。且臣舉薦鐵騎左右都校石守信,三日後面試‘校閱試’,若能透過,懇請陛下允其入殿前軍,助臣訓練馬軍。”
郭榮看向楊駿:“你覺得如何?”
“臣已應允趙將軍,三日後親自主考。”楊駿道,“若石都校確有其才,自當錄用;若不然,亦按條規處置。”
“好!”郭榮撫掌,“便依你們所言。即日起,禁軍改制,由楊駿總領,趙匡胤協理,凡有阻撓者,以抗旨論處!”
“臣等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