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帥示下。”
“其一,河東郡有鹽鐵之利。自今日起,河東所有鹽池、鹽井、礦山,必須上交給我鎮東軍。”
“臣等遵令。”
鎮東軍總不能一直靠敲竹槓養大軍吧?姜耀既然已經取了河東郡,自然要對鹽鐵之利下手。
這些世家大族雖然捨不得如此重大的財源,但是,鹽鐵專營西漢時期就有了。東漢時期雖然不再專營,但也收取重稅。也就是近十年天下大亂,這鹽鐵之利才大部分落在他們手中。現在被剝奪回去,也算題中應有之義。
姜耀繼續道:“範先、衛固,率軍對抗本帥,死有餘辜。範先已死,但他的家人不能饒恕。其父親、祖父、同胞兄弟、妻、妾、子、女,盡皆斬首。衛固未死,也宜斬首,其家人依範先例。”
“遵令!”
河東範氏、河東衛氏不但枝葉繁茂,族內還有諸多人才,姜耀總不能全殺了。殺這兩個人的全家,範氏和衛氏其他支脈上位,才可能輕裝上陣,毫無心理障礙地和姜耀合作。
所以,姜耀這道命令說完,河東各族不但沒有為難,反而有種長鬆一口氣的感覺,
不過,姜耀的第三條、第四條命令,就讓他們的面色非常難看了。
姜耀道:“第三,河東所有士族、豪強,必須交出嫡子,為本帥義從。其他子弟,三丁抽一,加入我鎮東軍。第四,從今日開始,河東郡所有世家大族,所有私兵部曲盡皆解散。”
“姜大帥!”
人群中有個丰神俊朗的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高聲道:“你讓河東諸族交出嫡子為人質,所有世家大族子弟三丁抽一,是要把河東世家大族綁在你的戰車上,這我們能忍!但是,解散私軍部曲怎麼行?我們這裡有匈奴人。那些匈奴人畏威而不懷德,豺狼成性,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翻臉,禍害我們河東人?姜大帥,你不能為了徹底掌控我們河東人,就不顧我們的死活吧?”
“嗯?你是何人?”
“河東衛氏,衛覦。”
姜耀對三國人物的瞭解,雖然比後世一般人多一些,但是衛覦這個名字太冷門了,他還真沒聽說過。
他不知道的是,衛覦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文士,不僅才氣縱橫,而且頗有治政之能。他在曹操手下,先後為縣令、尚書郎、侍御史,為曹操平定中原以及關中地區做了不小的貢獻。最後,衛覦官至魏國尚書,受封陽吉亭侯。對了,衛覦的長子衛瓘,乃是東晉名將,聞名後世的鄧艾和鍾會,都是死在了衛瓘的手中。
當然了,儘管姜耀不知衛覦其人。但見衛覦如此為民請命擔心異族,他其實是非常欣賞的。
他只是奇怪道:“你們這些河東大族,有兩萬雄兵在手,怎麼會允許匈奴人在河東境內居住?這不是養虎為患嗎?”
“這怎能怪我們?”衛覦道:“朝廷只是將一部分匈奴兵安置在河東郡,又不是要把我們這些世家大族怎麼樣。我們至於為了此事,公開起兵造反嗎?”
“怎麼不能起兵造反?我記得你們河東衛氏衛仲道的妻子蔡氏,就是被匈奴兵擄去的。難道,你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妻女姊妹被匈奴人侮辱?這就是河東大族的風采嗎?”
衛覦漲紅了臉,分辯道“衛仲道去世後,蔡氏無子,已經歸家,嚴格來說,她已經不算我們河東衛氏的兒媳。而且,蔡氏也不是在河東郡被擄的,是在她的家鄉陳留郡被擄的。我們…我們…好吧…哎!”
衛覦剛開始甚是激動,但聲音越來越小,最後長嘆一聲,道:“不管怎麼說,此事是我河東衛氏的奇恥大辱。而且,擄走蔡氏的,就是這些匈奴兵。”
說穿了,這些河東世家大族,“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他們把河東看做私產不假,但也只是把河東郡看做私產罷了。只要不是如姜耀一般,或者如統一北方後的曹操一般,真的完全攤牌,要派兵用武力收他們掌控河東的權力,他們是不可能團結一致對外興兵反抗的。
姜耀又問道:“這些匈奴兵現在在哪?”
“駐紮在平陽。”
“蔡氏也在那裡?”
“那倒沒有。當初,黃巾之亂,朝廷調河套的匈奴兵入中原平叛。後來,匈奴人發生內亂,平叛的匈奴兵就回不去河套了,留在內地。董卓亂政後,他們在內地為非作歹,蔡氏就是那時候在陳留被他們擄走的,我們河東郡當時也被匈奴兵狠狠搶了一把,被擄走了不少財物和婦人。”
“然後呢?”
“然後,這些匈奴兵參加諸侯混戰,先後在張揚、袁術麾下效力,最後為朝廷…呃…曹操所敗,歸順了曹操。曹操就將這些匈奴兵一部分安置在河內郡,一部門安置在河東郡。擄走蔡氏的匈奴人,取了個漢名叫劉豹,去年被封為左賢王,如今駐紮在河內郡。駐紮在河東郡的,是匈奴單于呼廚泉。”
“那呼廚泉在平陽,可還安分?”
“安分?那怎麼可能?”衛覦苦笑道:“這些匈奴兵如果安分,罪臣為何今日如此膽大包天,冒犯大帥的虎威呢?”
“他們總共多少人?”
“五千兵總是有的,還有兩三千擄掠的婦人,都被安置在平陽。”
“最後一個問題,這些匈奴兵既然歸順了曹操,我起兵攻河東郡,他們為什麼不幫你們與我為敵?”
“不敢欺瞞姜大帥,我們的確請求過匈奴兵相助。但是,他們左推右攔,不肯出兵。罪臣以為,匈奴人歸順曹操,不過是打不過曹操而已,又何曾真的心服?恐怕,他們是打著坐山觀虎鬥的主意,等我們雙方兩敗俱傷,匈奴人就出兵再洗劫一次河東。反正到了最後,曹操大軍趕到,他們再投降一次也就是了。”
“這樣啊…”姜耀眼中精光一閃,道:“那事情就簡單了。我把什麼匈奴單于呼廚泉宰了,把這些全部匈奴兵殺光,你們就不必保留私兵部曲了吧?”
“都…都殺光?”
眾河東貴人面面相覷,滿臉欣喜之色,又有些遲疑。
衛覦道:“這些匈奴兵,是朝廷主動調來的。雖然曾經作亂,但後來又歸順曹操。即便做了些惡事,但殺光…是不是…太過分了些?對姜大帥的名聲有礙?”
在這個時代,匈奴已經式微,歸順了大漢,被大漢安置在河套地區。但是,其內部仍然自治,有單于,有左右賢王,有軍隊。所以,黃巾之亂時,東漢朝廷能從匈奴直接調兵。
既然這些匈奴兵並不是主動來侵略的,而是朝廷主動調到內地的,後來朝廷又名存實亡了…從傳統儒家觀念來看,匈奴兵乾的那些破事兒,並不算大錯,一體誅絕也太過分了。
“哈哈哈~~”
姜耀朗聲大笑,道:“我姜耀起兵弘農,難道僅僅是為的個人榮華富貴?告訴爾等,吾為儲存華夏元氣而來!當此亂世,大漢朝廷不好辦的事,我辦!大漢朝廷不好殺的人,我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況近在咫尺乎?”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麼…”
咚!
衛覦重重磕了一個響頭,道:“既如此,覦願意附姜大帥驥尾,殺賊保國!”
東漢朝廷有個非常坑爹的策略,叫做“徙戎入塞”。那就是,把投降的異族,安置在塞內,一方面增加人口,一方面方便就近監視。比如匈奴吧,投降後就安置在河套地區的北地、朔方、雲中、定襄等郡,與漢人雜居。朝廷強大的時候,這些異族都不免和當地漢人有很多紛爭,更別提朝廷衰落的時候了。事實上,此舉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伏下了伏筆。
有識之士雖然不知後來“五胡亂華”之事,但這些異族屢次反叛弄得當地民不聊生是擺在眼前的。
匈奴人趁著董卓之亂,劫掠中原,連有名的才女蔡琰都在擄走了。河東衛氏知道蔡琰在哪,甚至知道匈奴人不是他們的對手,卻硬是沒法子救回來,更是擺在眼前的。
河東人知道他們被擄走的妻妾姊妹近在咫尺,卻沒法子相救,也是擺在眼前的。
甚至於,他們得主動為這些侮辱他們妻妾姊妹的人,提供各種補給!
他們豈能不甚為不滿?
豈能不渴望改變?
衛覦就在其中之一。
眾多被匈奴兵荼毒甚多的河東世家大族,也是其中之一。
“願附大帥驥尾,殺賊保國!”
眾河東大族代表紛紛叩首。
這一刻,他們有了共同的敵人,既是盤踞在平陽附近的異族,又是那搖搖欲墜的腐朽墮落的後漢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