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兒子就是咱們的主人公張家樂了。
他是張老漢48歲才生的,比老大張家平整整小了二十八歲。
老大張家平成年結婚後生了三個兒子二個女兒,前兩個兒子早早的跟著部隊去鬧了革命,大女兒後來也跟著離開了家鄉。
剛解放的時候,大兒子還跟家裡寄過信,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張老漢兩口子鬼子投降那一年就先後的駕鶴西歸了,沒了爹孃的張家樂在大哥家裡,其實過得並沒有那麼慘。
由於他的年紀太小,還沒有那些侄子侄女年紀大,所以在大哥家裡他就是小兒子。
老二張家安努力了一輩子也只生出來五朵金花,沒有湊出來一個果子。
由於家裡人口眾多,又恰逢大旱,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小小年紀的張家樂不想看著一家人都餓死,瞞著大哥去大隊開了介紹信,記好十年前大侄子信上的地址,揣著幾個窩窩頭就出了村。
十六七歲的大小夥子,正是體力強健的年紀,又一身功夫,路上還真沒受欺負。
身上這件不合身的棉襖,也是從路邊死人的身上扒下來的。
倒黴的是剛進四九城就碰上了下雨,高燒不退,進城之後,就迷迷糊糊的被民兵給送進了救助站,要不然也不會便宜了後世的張家樂。
大概過了十分鐘,張家樂走進房間。
“同志,這是我們公社開的證明。”
張家樂從口袋裡掏出來公社開的證明,攤平之後,遞給坐在辦公桌後面的工作人員。
這年頭的證明都是人寫的,真正起作用的就是上面的公章。
負責登記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留著現在實行的髮型,看著很是精明。
工作人員看了好一會證明上面的字,努力的辨認著。
那個時代就是城市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就別指望村裡的幹部字能寫得多好看了,真正起作用的是上面的公章。
“這上面說你是高小畢業?”
工作人員一邊登記,一邊開口詢問。
“對,我家裡當時還算富裕,所以才讀到了高小。”
這個理由也不算是編的,事實也的確如此。
因為家裡就屬他最小,再加上爹媽都沒有了,所以大哥才送他去讀的書,否則老感覺對不起弟弟。
只不過原主不喜歡讀書,努著勁也只讀到了高小,之後說什麼都不願意去了。
張家樂沒有說是自己不喜歡讀書,而是故意營造出是因為家裡窮,才沒有再讀書的錯覺。
這是這個時代農村裡面的普遍現象。
工作人員隨手拿起來一張報紙,指著上面的一篇文章說道:
“讀一下。”
張家樂原本還擔心上面都是繁體字,自己恐怕會認不全,緊張的低頭一看,頓時鬆了一口氣。
感謝國家從56年就開始推行簡筆字,否則自己這個二十一世紀穿越而來的大學生恐怕要出洋相了。
自己好歹也上過大學,也是見過領導的人(電視上看的),什麼大場面沒有見過,讀一篇小文章,那不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