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當下的超級計算機可以用來模擬出天氣的變化、模擬出核武器的威力,你恐怕不會感到陌生,近年來,隨著體量越來越小的奈米計算機以及量子計算機的不斷發展更是顛覆了人類過去數十年來對計算機發展的認知。
那麼在未來,高階計算機或者量子計算機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不禁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它是否可以遠端同步資料,它是否可以告訴你外星是否有生命、行星爆炸的威力幾何,地震可能出現的位置範圍,它是否也能對人作出預測,甚至人的犯罪,人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是否也能被精準地計算,甚至,‘未來’是否也能被計算出來。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類的每一步發展是否也能得到最優解,或許,當真的有那麼一天的時候,我們是否就能到達那一個曾經預想過的完美的社會形態,或者說是一個‘零罪惡社會’。
無罪的社會,多麼美好的願景。罪,不像一個法學問題,更像是一個社會學問題。把不被世俗所允許的行為、不為人倫所接受的行為界定為罪,社會才能在框架內高效執行,但這是一個悖論,罪的本質是人出界的、放大的、原始的慾望。而人假定失去了無限擴充套件的慾望,人,還能算得上是人嗎?從這個層面來看,或許罪也是促進社會變革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無罪,社會才能高效運作,無罪,社會也將步入消亡。’
以上,是最開始簽約的時候,這本書原本開篇時就有的話。然後編輯建議放在完結感言的時候再寫,說會影響讀者思考,現在真的完結了。
因此,這段話又得以重見天日。
除了這段話外,改書名的時候,他也建議到,不要去篩選讀者。我覺得是對的,要做傳播首先要有人來。可結果好像還是越來越小眾,還是不斷地在做篩選讀者這件事,從頭到尾。
所以,我很感謝每一位能堅持看完這部小說的讀者,以及我的責編,芥末。他面對這麼一個題材的作品,還是給予了我足夠大的創作空間以及足夠多的推薦,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我還是臭不要臉的奢望著哪天他突然說,喂,你的終於書賣出去了。
而對我來說,最遺憾的是,儘管掙扎了一番,但這本書到了最後還是撐不起‘正義’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對於這本書或是對於我來說,還是過於的宏大,希望有朝一日還能寫出能撐起這兩個字的作品。
有人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一本書完結的時候,解讀的權利,就不在作者的手上,而是讀者,因此對故事的內容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原本的規劃是10個故事,結果到了最後變成12個分卷故事,剛好對應了12使徒。
不過有一點還是要說一下,雖然有大量經文的引用,但這本書不宣揚任何宗教,這裡重點註明下。在這本書創作的過程,我查閱並聽取了關於基督教的一些資料,其實引入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入‘一神論’。因為這部小說裡面的超算系統,ATOM它實際代表的是,一種人類普遍群體的公約,以及這個公約所希望人類的走向。
但是這個公約,它是否犯錯,是否是真的完全正確的,作為一個存在其中的獨立個體,是很難俯瞰全貌對它進行評判的。
所以我引入了一種更高維度的觀點去與之進行對抗,我們俗稱的信仰。
帕斯卡爾曾說,一個人立足良知作惡將會充分而愉快。
沒有人可以也不能百分百說,我就是良知的,我作的並不是惡,我滿足的是某種正義的期許。
所以,神學的盡頭是不是科學,科學的盡頭又是不是神學呢?這種噬身之蛇的感覺我個人是覺得很有趣的。
這也是這本書的最大看點以及鬥爭點。
這本書到了最後,做到的也不過是引入了這樣的思考,而沒法告訴你答案。真正的未來,始終掌握在你我他手中。希望,這本書,能讓你對未來的思考,能帶來一點點的幫助。
最後的最後。
雖然後記裡似乎又出現了新的故事線,但不論你看完覺得還會有第二部還是不希望有第二部,我感覺這本書都不會再出第二部,可能會個外傳啥的吧,因為想表達的觀點基本上在這幾十萬字裡面講得足夠清楚了。
好了,再次感謝你看完這羅裡吧嗦的感言。過去一年來斷斷續續的連載,到這裡就結束了。
謹以此書,獻給每一位在困境中依然沒有放棄夢想、始終探索未來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