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糊塗的菜名與做法,覃樂瑤與玉墨聽了,都覺得十分有趣。
這道湯羹看起來粘稠混沌,但勝在香氣很濃,味道更是特別。
兩人拿著調羹嚐了幾口,很是稱讚了幾句。
鴨糊塗的做法看起來容易,真正做出來卻很難做的好吃。
無論是鴨肉、山藥等原料,還是火候的掌握,一旦有疏漏,就會弄成一塌糊塗的漿糊,讓人大倒胃口。
光是原料配比與火候就已經不容易了,但這道菜的關鍵還不在於此。
鴨糊塗羹最講究的,是調和味道,使之均衡濃淡。
撕碎的鴨肉與山藥泥,混雜之物攪在一處,最終還是味道分明調理清晰。
因此說鴨糊塗這道羹,要的是形態糊塗,而味道不糊塗。
梨月去年跟秦嬤嬤學的時候,學了好久才拿捏住了要領。
今天午膳做的很好,覃樂瑤特意誇讚了幾句。
玉墨還帶了兩盒芝麻糖沙糕,讓梨月等小丫鬟們,在旁邊分著吃。
天氣涼爽宜人,窗欞與門簾都開啟,涼風習習。
廊下襬了一張小桌,放著些甜水點心,還有芝麻沙糕。
梨月同著小丫鬟吃兩口點心,聽見覃樂瑤對玉墨,閒閒聊起內宅瑣事。
提起到前些日子,沈氏罵她治家不嚴,還文縐縐的引經據典,覃樂瑤心裡還在生氣。
“知道大奶奶在孃家讀的書多,倒還真是不知曉她這般有學問,內宅裡頭罵人,都能拿四書五經提著,半點不落俗套。她是個女子都可惜了的,若是男兒身,倒可以學她哥哥們,春闈參加大考,少不得鯉魚躍龍門,得個狀元榜眼去!”
玉墨正巧放下碗盞,撐不住的笑了笑,順著話題說了下去。
“大奶奶讀書的日子短,真要去春闈做文章,只怕還欠缺了些火候。別說是咱們的大奶奶,便是國子監太學那種地方,把書給讀歪了的,也是比比皆是。哪怕是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得中,肚子裡也未必有真學問。遠得也是不用多說,便是咱們府裡的老爺們,哪個從小沒讀過書?若讀書真的明事理,京查的時候也不會鬧出這麼多亂子,被御史揪到錯處參奏彈劾了。”
她這話提的顯然就是寧三老爺的事,覃樂瑤聽了也是冷笑搖頭。
福姐在三房院雖然是糊塗,到底沒有死的罪過,覃樂瑤一直憋悶惱恨。
寧三爺已經一把年紀了,這樣傷天害理,被人家拿住把柄也是活該。
自家做出這授人以柄的事情,回頭還要怪這個怪那個,就更加令人噁心。
“京查就在眼前,咱們府裡本就招搖,還出了這樣的事,把國公爺也氣得要命。若不是親叔叔,真是不應該管他,若不是朝廷的律法懲戒,也未必肯放在心上悔改。事到如今倒是好,京師裡頭誰不知咱們家裡混賬?”
玉墨見覃樂瑤真的動氣,故意岔開了話題,給她講起了別的新聞。
“咱們府裡三老爺的案子,都察院已按下去了,三房的事本就不與咱們相關,奶奶也不必生氣。這京師裡頭鬧得最兇的,就不是這種捕風捉影案子。前兩天聽二門上的婆子說,京查的時候爆出來,有個戶部主事的挪用內帑,叫嚷的最是熱鬧。平日總聽人家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官的貪得都是民脂民膏。誰知戶部的這個官,竟然貪到了萬歲爺的頭上去,您說可笑不可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