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幾次三番的上奏疏,也沒能讓皇帝陛下下旨,將甘薯這種產量頗高的菜蔬推廣天下。
可前一段時間,這位陛下在重病初愈了以後,也不知道抽的哪門子瘋,居然派小太監傳召自己,過來幫他培育這些農作物。
要知道以前皇帝就算是傳召自己入宮,也是和自己一起研究那些紅夷大炮,這位陛下也算天才,居然能輕鬆的還原出來製作的流程。
大明如今能夠自己生產紅夷大炮,裡面除了他徐光啟和無數工匠的努力之外,也有這位皇帝陛下許多功勞。
更讓徐光啟震驚的,是除了讓他參與之外,還讓自己帶著手底下的那些老農,一起去種植這些蠻夷傳過來的農作物。
這在以前,是徐光啟完全無法想象到的,不過他心裡面更多的是欣慰,若是培育成功,又有皇帝的鼎力支援,定能讓許多的百姓免於餓死。
“愛卿辦事朕還是放心的,若是此事能成,愛卿算得上是我大明百姓的衣食父母,定能名留青史。”
徐光啟雖說是個另類,但根子上依舊是一個文人,用名留青史給他當大餅,肯定會讓他竭盡全力去培育紅薯和土豆。
“老臣不求名留青史,只願這天下百姓能有一口吃的,不再有流民四處餓死在逃荒乞討的路上。”
徐光啟對於陳逸軒畫下的這個大餅,並沒有太在意,一般的務實官員,大多都是真心想要給老百姓做點事。
反倒是那些平日裡嘴上口號喊的無比響亮,看似憂國憂民的道德君子們,才是那些喜歡虛名實利的無恥小人。
“皇爺——”
就在陳逸軒和徐光啟準備仔細研討這些作物培育時,一個聲音打斷了他們。
“什麼事兒,但說無妨!”
陳逸軒對於徐光啟並沒有太多的避諱,並不是相信他的為人,他可沒有那麼大的胸懷。
之所以放心,那都是為了保密工作,徐光啟和那些老農都被東廠保護了起來,根本不可能和外界有接觸。
要不然陳逸軒還真不放心,怎麼說徐光啟也是東林黨,或者說是東林黨的同情者。
“皇爺,施閣老,錢閣老他們又送上了奏疏,說遼東如今不光是百姓聚集起來抵抗遷徙,以至於大小的民變此起彼伏。
就連建奴的韃子們,也是調集了重兵,在阿敏與莽古爾泰的率領下,意圖趁亂劫掠寧遠錦州諸鎮堡的百姓與物資。
所以懇請皇爺您,能夠暫緩將遼東的百姓遷徙到關內,等到藩王宗室入京之後,再從長計議也為時不晚。”
聽到陳逸軒的話後,過來稟報的高起潛,說出了自己過來是所為何事。
在魏忠賢前往開封后,宮變之中立下功勞的高起潛,被陳逸軒提拔了起來,讓他暫代司禮監秉筆太監之職。
雖說是越了好幾級提拔,可這終究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而且只是暫時頂替,倒也沒什麼人敢站出來反對。
“呵呵,還真是賊心不死,以為這樣就能讓朕妥協,難道覺得朕是漢獻帝不成?”
陳逸軒一聽這群狗東西還不死心,眼中頓時殺機浮現,讓一旁的徐光啟,不由得為那些朝中重臣們在心裡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