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的信誓旦旦,讓陳逸軒確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的忠正官員,絕對是貪官造成危害的成百上千倍。
這位老大人實在是太過於理想化了,根本就沒有考慮現實,也難怪會不顧國庫空虛,提出並且實施了聯堡推進之策。
“陛下,老夫也在遼東待過,士兵的糧餉確實是時有短缺,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國庫這些年來一直虧空,內帑自天啟四年後,也基本不再填補裡面的缺額,最後只能苦一苦將士。
不過遼東的百姓,與後金的建奴皆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老酋努爾哈赤在遼東屠殺的漢人百姓,加起來何止是百萬之數。
可以說無論哪個遼東百姓,都有親人故舊死於建奴之手,如此的深仇大恨,他們怎麼可能會投靠建奴?”
孫承宗對於陳逸軒說朝廷和地方上剋扣軍餉,想了半天后也只能是承認確有此事。
不過對於陳逸軒說遼東百姓會投靠建奴,這位老大人心裡卻是有著不同的意見。
後金的建奴滅絕人性,對遼東的百姓根本不當人看,不說如今的黃太吉,光是努爾哈赤就最少殺了上百萬遼東百姓。
如此深的血海深仇,孫承宗不覺得那些士卒,只是因為沒有拿到足額的糧餉,就不顧國仇家恨去投降他們的仇人。
“孫師傅,您捱過餓嗎?
恐怕您不知道,人要是餓極了以後,別說是什麼血海深仇,哪怕是易子而食都能做到。
大明不給那些百姓活路,那些百姓就算是再恨建奴,為了一口吃的也願意去做奴才。
別說他們不識什麼大義,要是連命都保不住了,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哪裡還會去顧忌那些所謂的禮義廉恥?”
陳逸軒可是知道,那些遼東的百姓有多慘,他們是不想反抗嗎?
只要是人都不想做奴才,把自己的性命交託在一群屠夫手裡,可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
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百姓的反抗就沒有斷過,要不然也不會有東江鎮的出現。
就像後來的大漢奸孔有德,他父親就是最早起來,用武力反抗後金建奴的英雄。
尚可喜和耿精忠,同樣是有至親死在建奴的手中,但最後他們三人卻成為了滿清的三順王。
他們都還算了,畢竟也算是受過大明的好處,投降滿清被列為漢奸也算是罪有應得。
可那些普通的遼東百姓呢?
他們大多數只想平平安安的過日子,但應該保護他們的大明,不光是沒本事打敗建奴。
在袁嘟嘟重新上任以後,沒怎麼和建奴交戰,反而是把他們反抗後,唯一能夠逃亡的東江鎮都嚯嚯掉了。
他們做漢奸確實是可恥,但這全都怪他們嗎?
那是大明王朝已經不給他們一點活路,自己一家老小都要活不下去了,憑什麼還要去保衛這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