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我的印度洋帝國

第55章 編寫教材

西庚殖民地的建設如火如荼,林百祥的課本編寫計劃也越發順利。

作為助手的迪娜.伍爾夫、朱鵬和常萬全則是越接觸林總長越震驚。

這個林總長小小年紀居然學究天人,種種構想更是發人深省。

林百祥之所以這麼早開始編寫教材,是因為漢字目前的印刷術只能依靠雕版印刷。

若要雕版就需要提前找工匠刻,耗時甚久。

而且他編寫的教材都是標準字,工匠必須得適應標準字以後才能開始雕刻,無形中又增加了刻雕版的時間,是以必須提早進行。

不過雕版也有一個好處,一旦刻好了能夠用很久。

而活字印刷看似方便,但是印刷質量不能保證。

而且還需要提前鑄造大量字模,這對於林百祥來說,實在是不夠方便。

等以後勢力大成了,倒是可以鑄造字模,培訓專業的排版人員。

他如今編寫教材也有便利條件,朱、常二人曾在清國進過科舉,雖然沒有功名,但是可以補足林百祥在國學方面的不足。

而迪娜伍爾夫又在歐洲上過學,他們都可以幫助林百祥分擔工作。

……

林總長的學校教材分為四本:國學、數學、格物學以及歷史。

國學自然是漢學,數學不用說,格物學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學的內容,至於歷史則是中華文明史和世界史。

四類教材都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階三個階段。

目前階段只需要編寫初級教材,中高階的教材放在後面再說。

國學初級教材中是以標準字拼音法、標準字書寫和標準語發音為主要內容的,再加上寫應用文的內容,就足夠了。

初級國學教材中,要汲取傳統蒙學啟蒙書中的精華,《千字文》,《三字經》中的很多典故都可以拿到國學教材中。

這些典故里蘊含著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和民族底蘊,萬不能丟棄。

朱鵬和常萬全年少時的國學經歷恰好用在這裡,他們負責選取,林百祥定奪。

兩相配合,十分融洽。

數學的內容,古代中國的單項研究已經達到了很高深的地步,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這一方面歐洲的數學家就很不錯,他們透過吸收東方數學家的成果,繼而把數學往更高深的部分探索。

初級數學教材沒必要搞太多高深的內容,學生只需要搞清楚四則運算,能夠熟練運用書寫阿拉伯數字,瞭解一些基本數學常識和定理就可以了。

數學教材中同樣會夾雜一些數學家的經歷,以及發現數學定式和原理的小故事,增加趣味性。

初級格物學則是教授一些物理和化學常識,畢竟這個時代的物理和化學研究都很淺顯。

林百祥前世九年義務教育學習中的內容,都夠這個時代頂尖科學家研究一生或者半輩子了。

……

編寫教材的難點在於歷史,對於文化程度太低的移民來說,深奧繁瑣的歷史太過艱深。

怎麼能夠讓他們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強大,並能持續熱愛中華文明才是設立這一科目的難點。

林百祥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朱、常二人後,他們都覺得這個很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