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我的印度洋帝國

第84章 醫科建設(上)

4月的北澳,已經到了雨季的末尾,晴朗天氣逐漸變多。

“大夏號”和“興華號”帶著新移民在北陽港只待了一晚,第二天就啟航駛往西庚殖民地了。

畢竟4月份印度洋上的風暴還不大,到了5月風暴頻發,危險性大增。

而且西庚殖民地不像北陽殖民地,起步時是首批移民一起建設的。

他們的人口比北陽少一半,基建效率更加低下。

為了讓西庚殖民地的基建加速,也為了緩解他們的物資匱乏問題。

所以林百祥讓趙一帶著他的親筆信,跟隨兩艘艦船先去西庚殖民地,到了那邊先趕工之前落下的基建工程。

至於新移民的婚姻問題暫時不予考慮,兩處殖民地必須優先消化首批移民帶來的嬰兒潮。

等首批移民的嬰兒潮過去後,再考慮二批移民的婚姻問題。

而林百祥還要留在北陽殖民地這邊,督促一些專案的建設問題。

而解除安裝了移民和貨物的“漢興號”和“華興號”直接返回古邦港,並從古邦港裝載白糖和朗姆酒去帝力港換華工,然後再返回北陽港。

如此這般麻煩還是因為現階段大夏公司的運力太少,沒有足夠的帆船。

……

林百祥在北陽這邊,首要督辦的是醫科建設。

隨著大量的孕婦生產,北陽殖民地的醫藥科及其附屬的北陽醫院,實在是不夠用了。

醫院在建設初期只是一座建在辦公樓後面,擁有三個房間的小磚房。

建造醫院之初就已經預見了醫院日後要擴張,所以當時選址的時候就曾預留了擴張的土地。

嬰兒潮的來臨,北陽醫院進行了第一次擴建,擴成了擁有15間房,40個床位的微型醫院。

林百祥來到北陽醫院視察時,發現這邊的醫療裝置十分稀少。

助產鉗已經鑄造出來了,但是還沒有實用過,畢竟醫院裡的婦產科醫生都不專業。

林百祥這個半吊子都比他們懂得多,是以今天過來時,林百祥還給北陽醫院帶來了一個禮物。

“謝謝總長您的禮物,我能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

說話的女醫生穿著歐洲天主教修女的服裝,她看上去很年輕,眼眸蔚藍身材纖瘦。

她拿著的是一個紅銅物件,這物件很像嗩吶,一頭是喇叭狀開口,一頭是一個細管口。

這東西是聽診器的迭代產品,初代產品是法國醫生雷奈剋制造的類似木管的工具。

原時空的今年,他還會發表一本書《論間接聽診法及主要運用這種新手段探索心肺疾病》,詳細敘述他是如何依靠聽診器診病的。

現階段沒有橡膠,林百祥也沒法制造出後世人熟知的聽診器,這個喇叭狀聽診器已經是超越時代的“發明”了。

“克蘿麗婭修女,這是一個聽診器。”

“聽診器?”

“是的,你們歐洲醫生不是很擅長從人體的胸腔聽診,藉此確定病人的內臟是否發生病症嗎?”

瑪利亞修女聽完了林百祥的話,基本上已經明白了手中聽診器的工作原理。

“哦,這真是極好的發明,您真是太聰明瞭,總長先生。”

林百祥搖了搖頭,“這不算什麼,我今天來還要同你們說明一下助產鉗的用法。”

林百祥從許波手中接過紅銅鑄造成助產鉗,而後他把產鉗兩支從交叉點分離開。

“據我所知,這種產鉗是用來夾住胎兒頭部,使其順利從孕婦產道出來的輔助用具。

這兩枝之所以帶有弧度,是為了貼合胎兒的頭顱而特意設計的。”

聽完林百祥的解釋,在場的醫生們基本上已經明白了其工作原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