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北陽殖民地已經進入一年中較為清爽的旱季。
殖民地內各項建設如火如荼,林百祥也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到了建築局下面的玻璃工坊。
王廣和鐵器科的曾亮等人都在這裡,另外這邊還有個荷蘭人,約翰.特尼.詹姆斯。
這個荷蘭人已經年過三十,少年時曾當過玻璃工坊學徒,對於燒製玻璃有一定的經驗,但也不多。
不過這個半吊子學徒,卻也幫了不少忙。
首先他幫著王廣等人建造出了玻璃爐,玻璃爐不是一座而是兩座。
第一座爐是材料燒結爐,這是一座有拱頂的爐子,分燃燒室和燒結室,玻璃的原料在這個爐內燒結成玻璃熔塊。
第二座爐是圓形的,由三個室構成。
低室是用來加火燃燒的,中間室的外牆上開有6個拱形口,用來放入玻璃坩鍋的,坩鍋放入之後就把這些口用土堵住,只留一個小口。
中間室的頂部中央是個方形的小開口,熱量可以從這個開口流入最高室。
最高室後面有一個開口,後面是陶製的退火坑道,玻璃製品完成後就放在這裡逐漸冷卻退火。
考慮到煉製玻璃的溫度至少在1200℃之上,林百祥又提出在玻璃爐在構造上,內膛磚和爐外磚之間就加砌了一層矽藻土保溫磚。
這使得爐壁厚度大為增加,但是起到的保溫效果能大量的節約燃料。
燒製玻璃需要用到閉口坩鍋,之所以要閉口,是防止在冶煉過程中玻璃液被煤煙汙染。
坩堝採用最為常見的粘土坩堝就行了,這種坩堝是其構造材料主要由粘土、石英及沙子等混合經過高溫燒製而成。
粘土作為主要成分,賦予坩堝基本的陶質形態,而石英的加入則顯著提升了其耐火與耐熱效能。
沙子的摻入,則使得坩堝結構更為均勻緻密。
製作這個坩堝,曾亮連同荷蘭人詹姆斯實驗了許多次,起初製造的坩堝經常出現炸裂的情況。
他們研究了許多次,最終又從鐵器科的老工匠那邊請教之後,才發現坩堝底部沾了焦炭或者爐渣放置在石板地面上時會導致坩堝開裂。
經過仔細加工,最終才做出了不開裂的坩堝。
至於原料則是乾淨的石英砂、石灰石(生石灰)和純鹼。
石英砂在北陽是頗為富裕的,潔白的沙灘到處都是,很容易就獲得了大量優質的原料,簡單的選揀和洗滌之後就可以備用了。
石灰石這個不難,海邊貝殼多的是,石灰石礦也很好找。
至於純鹼,則是海藻、海帶和海草,曬乾之後燒成的草灰,過濾清洗後就可以了,在工業製取純鹼前歐洲國家用了幾百年。
當然若是條件不允許,也可以直接使用草木灰平替。
林百祥早就下令讓人到海邊去大量的撈海草海帶,再用木桶運回來曬乾燒製備用。
透過荷蘭人詹姆斯得知,這種形制的玻璃爐並不需要預熱室之類的東西。
但是林百祥本著多重利用的角度出發,還是在圓形爐的頂部中央的最高室外加了一個陶瓷管道。
將排放的熱空氣匯入預熱室,供應鼓風機進行熱鼓風之用。
玻璃燒製的原料配比,是石英砂佔7成,石灰石佔2成,純鹼佔1成。
(純鹼和石灰石的佔比還可以調整,但是石英砂的佔比不變。)
原料配比完成後放入坩堝中入窯燒製,燒製過程時間很長,一般都要8~10個小時。
林百祥看過材料入窯後就先回辦公室了,等到下午時,曾亮前來請他。
他再次返回玻璃工坊,詹姆斯看到林總長來到,他立刻用鐵夾子把窯中的坩堝夾了出來。
詹姆斯拿著一根中空鐵管伸入坩堝中沾了一點玻璃漿出來,此時的玻璃漿十分粘稠,通紅一片。
詹姆斯把手中鐵管的口放在口中開始試吹,通紅的玻璃漿很快膨脹慢慢變成了球形,通紅的顏色也變淡了。
在場的工人都倍感神奇,驚嘖一片。
但是詹姆斯吹出來的玻璃泡並不透明,反而遍佈氣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