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我的印度洋帝國

第89章 燒製玻璃(下)

至於複雜的飲料瓶、玻璃飾品得等後續再弄了,畢竟先易後難。

經過之前的幾次嘗試,曾亮和詹姆斯等人已經大概知道了玻璃液的物理特性。

他們經過討論,又做了幾次試製之後,確定了工藝流程:首先在模具內部塗抹上一層用植物油調和的木炭粉末,防止玻璃液與模具內壁發生粘連。

正式試製是在5月15日,第一個正式試製的器具是小型燒杯。

詹姆斯拿著鐵質吹管在坩堝中蘸取了一團玻璃液,然後他先向裡面吹氣,再將取出的玻璃液在一塊乾淨的平面鐵板上滾圓。

這樣做是為了能夠先行弄出一個大概的形狀。

當玻璃泡的體積達到一定尺寸之後,他將吹管放下,再用鐵鉗將玻璃泡拉長到生鐵模具的長度。

完成後才將玻璃泡放入生鐵模具中,這時旁邊負責輔助的曾亮快速將模具合上。

詹姆斯繼續吹氣,同時不忘旋轉吹管來轉動模具中的玻璃泡,防止成型的玻璃泡和模具內壁粘連。

眼看器具成型,開啟鑄鐵模具檢視一番,若是未成型可以繼續吹,成型後可以用冷水將玻璃泡冷卻一下,防止溫度過高。

詹姆斯的吹制很成功,一次就成型了。

他把吹管上的圓柱玻璃杯展現在大家面前,在場的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這時候有兩種選擇,一是直接將做好的玻璃器被放在退火窯中進行退火處理。

後續再用高速砂輪切割,這樣將增加一道工序。

二是繼續加溫,使玻璃柱從中間軟化後,用鐵剪刀剪斷玻璃柱直接剪塑出成品。

詹姆斯選擇了第二種做法,繼續把玻璃杯放在火上炙烤,很快整個圓柱彎曲了。

他拿著鐵剪刀適時剪裁融化的玻璃杯,幾下就把圓柱剪成了兩半。

曾亮拿著鐵鉗子夾住下半部玻璃杯,在火上炙烤,然後用鐵剪子修整杯口,讓它變得平滑沒有毛邊和裂口。

等到他把杯口整平,又拉出了個豁口後,燒杯已經完成了,剩下就是退火。

詹姆斯同樣利用鐵剪子和砧板繼續燒製,把吹管上的玻璃杯底部修好弄出豁口,最後從吹管上取下玻璃燒杯。

退火完成兩個玻璃燒杯就算是做出來了。

首次試製成功後,後續的就水到渠成了。

玻璃燒杯和玻璃試管最先受益的自然是醫藥部門,他們取用蛇毒和採集病原體之類的工作方便了許多。

而且林百祥說過燒製出玻璃後,就給醫藥部門製造養蛇的透明箱。

這種透明玻璃箱讓醫藥部門,可以更加直觀的觀察毒蛇的習性和生存狀態。

許波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笑呵呵的,還逢人就誇林總長博學廣識。

得知此事後,林百祥毫不在意,他現在手上就是缺乏水銀。

若是有水銀搭配上錫,分分鐘做出一面銀鏡來。

雖然這種歐洲古法做出來的鏡子,反射光線的效果不太好,但也能碾壓清國使用的銅鏡了。

而且在“銀鏡反應”沒有被發現之前,東、西方鏡子的價格都是居高不下的,是個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想到這裡,林百祥有點擔心,去清國的弗朗西斯他們了,希望他們能夠平安歸來吧。

……

而曾亮他們經過嘗試覺得可以把攪拌玻璃液的方法進行改進,在玻璃坩鍋內放入攪拌器。

這是一個用耐火材料製成的中空的圓筒,用一根帶鉤子的鋼釺鉤住後,在玻璃液內不斷上下移動攪拌。

只要攪拌的時間足夠長,絕大多數氣泡都能夠消失,玻璃液就會變得完全勻稱透明。

歐洲早期的光學玻璃,就是採取這個方法來製造的。

有了光學玻璃,他們就可以磨製透鏡了,製造望遠鏡和近視眼鏡也就簡單了。

……

5月20日,繆天明和胡三堂前來報告:遠征隊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出發抓捕土著人。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