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重生大宋朝

第106章 汴河蔡河

廣利水門地面是宏偉的建築,地下是潺潺流淌的蔡河之水;蔡河的前身是戰國時的鴻溝、西漢時的狼湯渠,晉時稱蔡水,唐末堙廢。

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導汴水入蔡,重加疏浚,又稱閔河;宋太祖建隆元年開浚蔡河自都城至通許鎮,並設斗門以節水流;次年,又自新鄭引洧水鑿渠東北流,至東京外城南垣廣利水門入城,東接蔡河,折而南流,由普濟水門出城。

開寶六年,改稱閔河為惠民河,東南稱蔡河,後兩者常被視為一條河流的兩個河段。

蔡河由東京外城廣利水門入城,入城後東接蔡河,折而南流,由普濟水門出城,南流經通許、扶溝、太康、宛丘等地,至項城西注入潁水;是北宋漕運四渠之一。

主要輸送陳、潁、許、蔡、光、壽等州的糧食,所溝通地區廣泛,自開封沿蔡河南下入潁,由潁入淮,可達長江下游地區。

自開封向西南經潁、沙等水可與鄧州、襄陽府等地相通,是重要的南北水運要道。

蔡河沿線商業繁榮,舟楫林立,商賈雲集,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發展,如朱仙鎮就因瀕臨蔡河,憑藉水運便利條件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汴梁附近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中心。

北宋政府透過在長葛縣境內開渠,將洧水及其南面的潩水上游水源溝通作為惠民河水源;同時疏浚蔡河自京城至通許鎮河段,還開鑿西起潁水自合流鎮東抵長平鎮的運河,把潁水上游分流到蔡河。

朝廷還在汴梁普濟水門外設定斗門,用簡易的蓄水木結構作為控制船閘,調節惠民河水流量和水位,確保出入京城舟船的航運;以保證蔡河的水位和流量適合船隻航行。

蔡河上建有眾多橋樑,方便了兩岸的交通和人員往來,促進了兩岸商業和貿易的發展。

蔡河與汴河是北宋朝廷的漕運兩大動脈——汴河作為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北宋段,呈西北——東南走向貫穿汴京,河道寬度達30-40丈(約90-120米),水深可容萬石漕船通行。河道採用木岸狹河技術,以束水攻沙維持通航能力。

汴河年漕運量最高達800萬石(約合現代48萬噸),承擔江南六路(淮南、兩浙、荊湖南北、江南東西)糧賦運輸。沿河形成十三處大型官倉,總倉儲容量達千萬石級。

汴河沿岸形成州橋、相國寺橋等商業中心,催生“河市“經濟形態;汴河兩岸酒樓商鋪延綿二十餘里,晝夜喧鬧不息。

蔡河分為南北兩段,北蔡河(閔河)引洧水北上,南蔡河(惠民河)連通潁水。河道總長約120公里,河寬15-20丈,水深較汴河淺,主要通行300石以下船舶。

蔡河年運量約60萬石,運輸陳、蔡等地物資。蔡河透過支渠網路覆蓋全城76坊,日均供水量達10萬立方米供汴京市民飲用;配套洩水斗門18處,構成城市排水系統主幹。

蔡河穿城段設定通津、普濟等水門,沿河分佈四大草市,形成專業化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網路。

廣利水門位於汴河南岸外城西南,採用三門道結構(主航道寬5丈,兩側輔道各2丈),配備可升降疊梁閘門,啟閉機構由都水監直接管理;實行“四時啟閉法“:春分啟閘通漕,霜降閉閘防凌。日常由80名廂軍輪值,形成嚴密的水位監測體系(設定12處水則碑)。

汴河——蔡河交匯處形成“四水貫都“格局,城內橋樑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5座,遠超同期歐洲城市;河道系統調節城市微氣候夏季可降低氣溫2-3,冬季提升溼度15%。

水門體系與城牆構成立體防禦,靖康年間金軍攻城時,宋軍透過閉閘抬高水位阻滯敵軍;使金軍難能入城。

鄭斯文凝視著月光下的蔡河與汴河,禁不住思緒萬千:汴梁這麼一個榮光輝煌的千年古都竟然遭遇北極熊一樣的金人的蹂躪,實在使人痛心疾首。

金人南侵的目的是什麼?無外乎奪取北宋皇帝的統治權,宋徽宗給他們了,做了金人的俘虜;宋徽宗本來是不會作俘虜的,可是為了保持千年古都汴梁的完整和不被破壞毅然決然走進金營;為了金人的貪慾,將宮廷王妃、帝姬全給搭上,但北方的狼似乎還不滿足;對汴京大肆進行破壞的同時意圖度過長江佔領北宋的江南富饒之地。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至理名言,一幫強盜殺人越貨;還要做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地球上似乎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北宋民眾起來反抗了,將女貞韃子趕回荒寒的北極打魚狩獵是民眾齊呼的口號;鄭斯文、李文這樣的現代人也趕來和宋朝軍民一起反抗女真侵略者,女真人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鄭斯文正在天南海北地遐想,忽聽張中喊了一聲:“神瑛侍者,雜亂的馬蹄聲正向我們這邊響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