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走進八角亭,裡面竟是一處閨房;不,應該說是琴房、畫廊、書房。
牆壁上懸掛著宋徽宗的《聽琴圖》,馬超在天台山修行時就聽師傅講述過才子皇帝趙佶的字畫;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葩,千萬年才出現一個的異人。
馬超站在《聽琴圖》跟前欣賞畫卷上的人物和氛圍,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激動、溫馨、心曠神怡。
《聽琴圖》描繪的是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絃。
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抬頭仰望,似視非視,那狀態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在那裡悠悠遐想;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注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聽琴圖》的背景和道具處理得十分簡練,主人公背後,畫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
松下有竹數竿,蒼翠欲滴,折旋向背,搖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几上置薰爐,香菸嫋嫋。
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這些外,別無它物。
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高階的園庭,但卻經過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佈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
整個畫面的氣氛,彷彿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琴聲,混合著微風吹動松枝竹葉之聲,從畫中傳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來形容,其妙處那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畫面上方,有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聲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型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
有人臆測:畫面的中心人物是宋徽宗趙佶正在撫琴,他身著道士的服飾,微微低著頭,雙手輕撫琴絃,神情專注而陶醉。
坐在宋徽宗左側的蔡京身穿紅袍,面帶微笑,彷彿正在聆聽琴聲;蔡京是宋徽宗時期的宰相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
坐在宋徽宗的右側身穿青袍的是童貫,表情略顯嚴肅;童貫是宋徽宗的心腹大臣掌握兵權,與蔡京一同出現在畫中;顯示出他們與宋徽宗的密切關係。
畫中還有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注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比較單純。
馬超看得渾身熱血翻湧,禁不住問了一聲:“師師小妹,這是道君皇上的真跡嗎?”
李師師正在沏茶倒水,聽馬超如此詢問,回看他一眼,笑道:“哥哥你說呢!”
馬超一怔,隨聲說道:“叫馬超說一定是真跡!可小妹將皇上的真跡擱在湖邊雨榭之中,就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