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感激皋山老母,可她也知道芙蓉媽媽的用意;芙蓉媽媽儘管視李師師親如己出,可畢竟是花了不少銀子才將她買到芙蓉坊的。
李師師在芙蓉坊長大,沒有創造一分錢的價值就去皋山五峰;芙蓉媽媽自然不允。
李師師沒有隨皋山老母去皋山五峰,他留了下來要報答媽媽芙蓉;憑著聰慧和悟性,李師師很快具備了一個紅極京城頭牌坊姬的條件:花容月貌,身姿婀娜,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臨戰之前,芙蓉媽媽又來開導道:“風月場並非凡夫俗子想得那麼骯髒,反之,這裡是成就文人騷客的奇佳地方;白居易、元稹、李商隱、溫庭筠,還有我朝宰相晏殊的公子晏幾道都是風月場上的風流人物!”
芙蓉媽媽引經據典的舉作李師師心知肚明,她給她說:“媽媽放心,師師不會忘恩負義,一定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而後再去皋山找姨母習武!”
李師師的話語說得委婉直截,還稱呼皋山老母為姨母;芙蓉懸著的心終於落進肚子裡。
李師師野心勃勃,十分上進,苦練琴棋書畫的同時;研究如何才能駕馭男人的心。
駕馭男人的心,不僅僅是取悅於他們,而是大有學問可做,這門學問的登峰造極者,是居於社會兩個極端的女人們——后妃嬪嬙和坊姬。
什麼時候對男人該熱,什麼時候對男人該冷,什麼時候該矜持,什麼時候要微笑,點點滴滴的體會、領悟、要深入心中。
李師師稟性哲學,修行細節的同時閱讀白居易;白居易的著名詩句《琵琶行》被李師師視為座右銘。
《琵琶行》描寫了一位歌姬的悲慘命運,歌姬似乎就是李師師的倒影;李師師也將成為歌姬、坊姬遊走於文人騷客、達官貴人之中。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歌姬曾在京城名噪一時、紅極一時,因技藝超群、長相漂亮而備受達官貴人的追捧。
然而,歌姬的人生經歷了從輝煌到衰敗的鉅變,親人離散、容顏老去,最終無奈嫁給商人,飽受孤寂之苦。
《琵琶行》透過琵琶女的自述,展現了她從輝煌到落魄的人生經歷;揭示了其音樂中所飽含的哀怨悲苦之情的根源。
《琵琶行》不僅是一首描繪音樂美的傑作,更是透過琵琶女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社會底層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
李師師喜歡《琵琶行》,翻閱詩作者白居易的人生軌跡;才知他是個濫情的男人,家中養了33個家姬年齡都是15歲,長到18歲就將她們轉賣、送人再換一批。
白居易為什麼這麼濫情?實則是他的深情和對風華正茂時心儀少女的湘靈的追憶和思念。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他這樣一個濫情的男人為什麼只愛小蘿莉?甚至讓人懷疑他,“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樣的佳句是不是他的手筆。
白居易11歲時為了躲避戰禍,父親將他和母親送到安徽符離這個小地方;白居易在那個小山村認識了鄰居7歲的小姑娘湘靈。
湘靈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兩人一起讀書認字,隨著年紀增長愛的種子在她們心中深深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