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從現代傳送物資到大明

第68章 三路合圍,兵臨城下(上架了,求訂閱。)

槐安城人口達到兩萬之後,人口增長的速度漸漸放緩下來。

附近村子的人,差不多被吸光了。

再遠一些的,要麼就是沒有得到訊息,不知道槐安城這裡有吃的;要麼就是聽到一些風言風語,也不知道真假。

這年月,來了就有飯吃……天下哪有這好事?

倒是聽說槐安城那邊鬧了賊寇,殺人放火。城裡不少士紳都逃出來了,拖家帶口的,一路跑過去,十分可憐。

官兵也正在調集兵馬,要征剿賊寇。

亂七八糟的訊息滿天飛,誰敢這時候往槐安城跑?怕是不要命了。

城中兩萬人,每天吃喝消耗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實行以工代賑之後,流民們每天修城牆,修路……乾的都是體力活。

因為缺少油水,每天只吃土豆,乾重體力活,食量就噌噌往上漲。

趙清玄給出的伙食定額,是每人每頓飯兩斤土豆……流民們竟然吃不飽。

這伙食定額,如果再減的話,怕是乾重體力活,要出人命了。

饒是如此,一天三頓飯,也要消耗十幾萬斤土豆。

趙清玄手裡有錢,家裡屯著一批古董。

但有錢也不能這樣花啊。

“土豆四五毛一斤,還是有點貴了。”

趙清玄上網搜最便宜的食物。

他本來想買點豆粕。

豆粕是大豆榨油之後,剩下的東西。

現代人用來餵豬,其實這東西營養價值不低。

在困難時期,都是用來蒸乾糧,也是人吃的。

但趙清玄找到貨源,打電話問了一下,一噸豆粕,竟然要三千左右。

太貴了。

趙清玄立刻放棄。

“稻穀糠挺便宜。”

趙清玄找到一家賣稻穀糠的,貨源充足,每斤只要兩毛錢。

糠的營養價值,不能跟土豆和豆粕比,但饑荒年,沒那麼多講究,有東西能飽腹,能保證餓不死人,這就行了。

趙清玄訂了一千噸稻穀糠。

因為訂單量大,那家公司商定交貨週期一個月。趙清玄則是要求在價格方面稍作優惠,談定三十六萬,送貨上門。

同時,趙清玄打電話,催嚴洋在內蒙和河北一帶加大力度,到田間地頭,多收購土豆。

第一批稻穀糠到了之後,趙清玄直接投送到榆樹灣村。

並且叮囑陳婉兒,這些稻穀糠,是給後加入的流民吃的。

榆樹灣村原住民,和最初匯聚在槐安城的那一萬餘饑民,以前吃什麼,現在還吃什麼。

趙清玄作為眾人眼中的神仙,說話自然是要算數的。

他跟那一批人說過,只要幹活,土豆管飽。

而且,趙清玄對榆樹灣統治區的構想,是百姓們的日子,要越過越好。

這樣,大家才有奔頭,才能發自內心地愛榆樹灣。

之前吃土豆,現在突然改吃糠……那肯定是不行的。

……

官兵的效率,比想象中還要低。

他們不來圍攻槐安城,趙清玄就繼續做準備。

現在槐安城中的主要裝備,是趙清玄之前投送過去的那一萬兩千根螺紋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