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宋之鋒鏑長歌

第518章 利弊

政和五年七月初六,距紫宸殿那場風波已過去數日。

汴京的暑熱依舊,但政治氣候卻變得更加微妙難測。

天子趙佶那句心憂國事和詳議的旨意,如同撒入狼群的肉塊,瞬間激發了各方勢力最原始的爭奪欲,而汴京裡的謠言,也越來越多。

而雖然在正式的朝會之上,關於兵制革新的話題似乎暫時沉寂了下去,至少表面上不再如之前那般劍拔弩張。

然而,在那一道道硃紅宮牆之內,在政事堂、樞密院、三衙以及戶部有司的值房之中,一場不見硝煙卻更加殘酷的詳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可說是刀光劍影。

蔡京一黨,憑藉其多年來經營滲透的龐大官僚網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王黼、餘深、薛昂等人親自坐鎮,調動了大批門下幹練的吏員文書,日夜不停地炮製著詳議章程。

他們起草的條文,辭藻華麗,引經據典,充分體現了紹述新法、強軍固本的正確性,但在關鍵條款上,卻處處暗藏機鋒。

關於清查空額、汰弱留強,他們擬定的細則極其嚴格,甚至規定了各營必須削減的具體員額比例和時限,描繪出一幅每年可為國庫節省鉅額錢糧的美好規劃。

然而,對於清查過程中可能引發的軍中動盪、以及被汰減人員的安置問題,卻語焉不詳,只輕描淡寫地推給各軍自行妥善處置。

關於統籌軍械,他們提出了詳盡的方案和流程,看似公平合理,但其中關於質量核查、損耗核定、運費分攤的許可權,卻都被巧妙地設計為由新設立的、必然由蔡京心腹掌握的提舉司來主導。

這意味著,邊軍能否及時獲得優質軍械,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這個新衙門的心情,以及地方將領是否懂事。

關於人員交流,章程草案更是寫得高瞻遠矚,強調互通有無、共同提高,卻對交流軍官的選拔標準、待遇保障、家屬安置等實質性問題避重就輕,只原則性地表示從優考量。

這無疑為日後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間,聽話的、或是需要拉攏的將領,其麾下軍官可能被交流到京畿美差;而不聽話的,則可能被交流到邊塞苦寒之地,甚至藉此機會將其調離原本的勢力範圍。

這些章程草案,被迅速抄送樞密院、三衙等相關衙門會籤商議。

鄭居中、鄧洵武等人豈能看不出其中的陷阱?

他們立刻組織人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大量的補充意見和修正條款。

他們強調清查空額必須穩妥漸進,以不激起兵變為首要,要求制定詳細的被汰減官兵轉業安置方案,並由朝廷撥付專款。

他們質疑軍械統籌的效率,要求保障邊軍優先獲取優質裝備的權利,並主張核查權應由樞密院、工部、邊軍代表共同行使。

以及更堅決反對大規模人員交流,認為在當下邊情緊急之時,此舉純屬添亂,要求僅限於極少數優秀軍官進行更輪。

雙方的文書在幾個衙門之間飛快地往返,每一份都蓋著鮮紅的官印,引據律條,爭論得面紅耳赤。

負責抄寫傳遞文書的小吏跑斷了腿,各衙門的書吏們熬夜點燈,爭吵聲常常穿透值房的隔牆。

高俅掌管的三衙,態度則顯得曖昧得多。

他們原則上擁護革新,但對涉及禁軍利益的具體條款,尤其是大幅削減員額和抽調禁軍軍官交流的部分,提出了諸多實際困難,大倒苦水,強調禁軍護衛京畿責任重大,不可輕動,實則是在討價還價,試圖儘量減少自身損失,甚至從中分一杯羹。

這場詳議,早已脫離了最初的政策辯論,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權力和利益分配談判。

每一處條款的修改,每一個字眼的爭執,背後都代表著無數人的前程和巨大的利益輸送。

而所有這些爭吵、算計、妥協的文書副本,都會透過某種渠道,被整理、摘要,最終送到延福宮那位道君皇帝的案頭。

趙佶似乎很樂於看到臣子們如此盡心盡力地為他詳議國事。

他偶爾會在某份爭執不下的文書上批個再議,或者在某份看起來特別忠君體國的蔡黨奏章上畫個圈,但大多數時候,他只是將這些文書堆在一旁,繼續欣賞他的書畫,或是與林靈素探討長生之道。

他的態度,更加助長了下面的爭鬥。

這些朝堂高層博弈的細節,自然不是劉然一個西頭供奉官所能直接接觸的。

但他卻能從各種蛛絲馬跡中,感受到那越來越近的風暴。

首先是他提舉的西壁禁軍教閱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