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山村,雪山下的悠閒生活

第90章 小程式太賺錢了

而且每個客戶面對的同類商家很多,他們有很多的選擇,所以客戶沒有什麼粘性,基本上不會有太多回頭客。

小程式就不一樣了,因為小程式內部只有自己一個商家,而小程式的話題廣場留住了大部分的使用者,只要在話題廣場釋出商品相關的訊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所有小程式的使用者,面對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品牌和商家,他們能夠清楚的瞭解到這個商家的背景和資訊,還可以進行資訊互動,自然就能形成長久且穩定的關係。

經過多方面引流,目前小程式的使用者已經超過了十萬人,其中活躍使用者佔了60%,也就是每天活躍在後臺的使用者有6萬人左右,其中只需要有10%的人進行消費,每天就能出單,6000單左右。

不過每天的庫存其實沒有那麼多,每天在小程式上上架的商品,最多的時候只達到了3000單左右,每個商品的庫存也就幾百單而已。

而且這已經是把電商後臺的大部分庫存砍了以後的結果,目前電商後臺每個品類只有50單左右。

然而電商平臺連每個品類,每天50單都賣不完,五個賬號加起來,每天也就能賣個幾百單而已。

張遙摸著下巴想了想,道:“以後把電商平臺的商品都下架吧,只把賣的好的商品留著就行了,以後主要精力放在社交媒體和小程式上就可以了。

咱們要把社交媒體做到百萬粉絲,小程式做到百萬使用者,以後咱們不僅要自己賣東西,還可以讓其他商家加盟入駐。”

張遙知道電商的玩法不是有什麼賣什麼,而是什麼好賣賣什麼,什麼爆火賣什麼,整體的穩定性比較差。

張遙這種自己有貨源的商家,除了不斷花錢投流,給自己的商品引流以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增加訂單。

他賣的是自己的產品,所以不可能什麼東西賣的火爆,就去賣什麼。

所以整體來說,在電商上賣自己的東西投入成本過於龐大,不如把這一塊業務砍了,只把自然流量下賣了好多東西保留就行了。

小程式加社交媒體,等於粉絲變現。

粉絲因為作品而關注,因為深入瞭解知道產品,因為信任和喜歡,就會下單支援,這樣就促成了訂單。

只要產品質量保證,還可以讓粉絲進一步種草,從而不斷回頭購買,形成穩定的客戶關係,生意自然就長久了。

積累大量的粉絲,與粉絲構建良好的關係,對於未來品牌化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因為等於提前開啟了知名度。

這種對比之下,小程式的優勢尤為明顯,而電商永遠只是為別人打工而已。

蘇魂自然不會反對張遙的安排,張遙說完之後,點頭道:“嗯,明天我就把電商平臺賣的不好的產品全部下架了。”

張遙吐了一口氣,道:“這樣以後不僅可以付費投流的費用省下來,還可以省下服務費,以及商品類目的押金,咱們的風險可以降低許多。”

以前電商投流,活動每天需要燒去幾千塊錢,一個月就是大幾萬塊錢。

即便現在賬號已經做起來了,但投入也沒有減少多少,雖然有盈利,但比起小程式,轉換率實在是太低了。

小程式雖然前期投入多,但隨著使用者積累越來越多,推流的成本就慢慢降低了。

它不需要像電商一樣做付費投流,只需要每天送一送積分,做一做活動,然後在話題廣場發一些文案,就能促成訂單。

現在把這一部分投入砍掉,每個月可以省下大幾萬塊錢,哪怕把這個大幾萬塊錢拿來給小程式打廣告,轉化率也會比電商的轉化率高。

張遙緊接著又道:“對了,電商平臺的訂單砍掉之後,小程式上的訂單每天最低必須保持上架3000單,以後穩定還可以慢慢增加。”

張遙大概算了一下,電商平臺隨著香菇、木耳、白參等高單價產品減少之後,利潤就越來越低了,平均每單的利潤甚至不足2塊錢。

這種情況下即便每天投流幾千塊,每天保持1000單,利潤也只有2000塊錢左右,而且還不算人工成本。

小程式雖然單價有高有低,但平均算下來,每單的利潤可以達到6塊錢左右。

上個月小程式只賺了15萬,但從一開始到現在,小程式的盈利都是在不斷上升,隨著投入成本降低,利潤也會逐漸增加。

只要以後每天能保持在3000單,利潤就是1.8萬塊錢左右,每個月收入能達到54萬左右。

電商卻從上個月的30萬,最終會降低到不足6萬塊。

二者投入差別巨大,收入卻相差甚遠。

蘇魂這時有些擔憂的道:“我現在擔心的是,咱們現在出貨量這麼大,等這些農產品收完了,咱們還能賣什麼呀?

雖然咱們南山區有幾百戶人家,可咱們每天的出貨量是幾千斤,每一個單品是幾百斤,賣上一兩個月,肯定也會全部賣完的。”

張遙的工廠現在收購的農產品,並非村民們的主要種植的作物,村民們主要種植的作物以新品種的玉米,稻穀為主。

新品種的玉米一般只能用來作為家禽家畜的飼料,因為口感味道比較差,所以不能作為主食來食用。

村民們也會種植一種糯玉米,這種糯玉米是他們收購的作物之一,因為糯玉米可以磨成粉狀,然後煮成玉米飯來吃,味道不錯,市場稀缺性也比較高。

不過村民們因為賣不出去,加上常量不如新品種玉米,種植糯玉米的量整體比新品種玉米少很多。

除此之外東西最多的作物就是稻穀,但實際上這種稻米口味道並不是很好,比起市面上的米,並沒有太大優勢,何況這些是村民的口糧,不可能拿出來賣。

稻穀中除了普通稻穀,還有一種糯米,村民們種糯米,主要就是為了平時拿來做餈粑,或者改善口味所用。

它也和糯玉米一樣,因為產量低,也不適合長期食用,所以種植的量並不是很高。

其他還有花生米,紅薯,蕎麥、高粱米之類的農作物。

然而這些也都不是主要的農作物,每家都只會種上一點點,也就是百來斤的樣子。

所以即便整個村子都收下來,以現在的出貨量來看,最多也就能堅持兩個月左右。

目前香菇、木耳、白參已經快要收不到了,很快就只能下架了,如果這些農產品也賣完了,那就又沒什麼東西可以賣了。

即便山上的山茅野菜可以採了,但終究也是季節性的產物,而且品類也不會太多。

所以想要貨源穩定,那就必須產量穩定,只要產量提起來了,自然一年到頭就有東西可賣了。

張遙沉吟道:“明年就讓村民們少種一些玉米,水稻吧,多種一些咱們收購的這些花生,糯玉米,糯米,紅薯,蕎麥,高粱之類的農作物。

他們都種這些可以賣的作物,不僅他們可以賺錢,咱們也可以收購。”

李野這時也接話道:“其實咱們這裡還適合種紅豆、黑豆、花豆,而且還不挑地方,產量特別高。

主要是每個農作物的種法不一樣,種的時間也不一樣,怕村民們忙不過來。”

張遙若有所思的道:“其實咱們這裡山地並不少,除了種農作物,還可以種果樹,堅果,主要就是效率太低。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耕種的效率,只靠著牛耕人挖,效率是提不起來的,還是需要依靠機械。

等把魚苗的事情做完之後,我去採購一批農機裝置,在咱們村裡面推廣使用,讓大夥幹活的效率都提升起來。”

現在收購農產品面向的是整個南山區,所以整個南山區都得改變。

李野有些擔憂的道:“可是你說的這農機應該不便宜吧?再怎麼也得大幾千塊錢吧?村民們能買得起嗎?

咱們村和南洛村今年採松茸賺了錢,每家買上一臺應該問題不大,可其他村很多家庭連幾千塊錢都掏不出來,怎麼買?”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