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猛地抬頭,與劉協再次四目相對。他苦笑一聲,嘆道:“臣原本以為陛下留下臣,是為了詢問朝廷應遷往何處之事,卻未想陛下在此等著臣。”
他心中暗自感嘆,君心難測,天子的心思果然深沉。
劉協微微一笑,帶著幾分誠懇說道:“董昭,你有才,袁紹不用你,張楊留不住你。朕為天子,朕要振興大漢,朕來用你。不知你是否願助朕再興漢室?”
董昭沉默片刻,心中百轉千回。他知道,天子這番話已是推心置腹,若再不表態,便是自絕於大漢。他鄭重叩首,沉聲道:“臣雖不才,願為陛下盡微薄之力!”
劉協滿意地點了點頭,起身上前扶起董昭,笑道:“有公仁在,朕不至於身單力薄了。你初來朝廷,就任個議郎吧,以便為朕參謀決策。”
議郎,隸屬光祿勳,雖官職不高,但接近天子,參與機要,對董昭來說,正是施展才華的絕佳位置。
董昭退後一步,恭敬行禮:“臣謝陛下厚愛!”
劉協回到上首坐下,招手示意董昭就近入座,隨後問道:“方才公仁提到朝廷應遷往何處,朕確有此意。你有何高見?”
董昭坐定後,略一思索,謹慎答道:“如今陛下還未真正脫離險境,當務之急是要擊退西涼軍。”
“這個朕知道,朕問的是朝廷應遷往何處?”劉協擺了一下手,繼續盯著董昭。
董昭無奈,朝廷如今漂泊不定,一旦遷往某處,那就意味著遷都至此。
而他也不是不敢說,只是從他嘴中說出口,定會引起某些朝臣的不滿。
畢竟遷都是國家大事,事關大漢興衰,而且還與諸臣和世家大族的利益息息相關。
更何況,他初來乍到,僅僅只是一小小議郎。可天子劉協的態度,他不得不回答。
斟酌了一下,他回道:“以臣之意,朝廷需儘快選定一處穩固之地,以圖發展。”
劉協繼續追問:“那依公仁之見,何處可為朝廷根基?”
事已至此,董昭此時也是敞開了心懷,隨即微微一笑,面上帶著幾分自信:“臣以為,陛下不願此時東歸洛陽是上策。
洛陽自被董卓焚燬後,殘破不堪,人口稀少,若無數年之功,難以恢復生機。因此,洛陽無法支撐陛下復興漢室偉業。”
劉協點頭贊同,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董昭繼續說道:“縱觀天下諸州,大多皆為諸侯所據。若陛下前往,恐會重蹈董卓舊事。因此,臣以為,河東乃最佳之選。”
“河東?”劉協眼中閃過一絲笑意,“說說你的理由。”
董昭侃侃而談:“河東北依呂梁山,東屏中條山,西臨黃河,形成天然防禦體系,乃形勝之地,可攻可守。孝武皇帝曾言:河東乃天下要脊!
此外,河東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易屯田養兵,且民間大多尚武,向來是朝廷禁軍的優選之地。
更重要的是,河東物產豐富,鹽、鐵、銅等資源冠絕天下。若朝廷遷至此地,陛下便有了中興漢室的資本。”
劉協聽罷,沉默片刻後讚道:“公仁所言,與朕不謀而合!不過,還有一點公仁沒有說出。”
董昭微微躬身:“願聽陛下教誨!”
劉協昂起頭:“那就是河東無強藩在,朕暫時可無強臣威脅!”
董昭聞聽,眼中閃過一絲亮光,由衷的讚道:“陛下遠見,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