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覬聞言,心知天子要考量自己。當然,這也是他要的機會。
斟酌了一下,他苦笑一聲:“小女無知,她的話陛下切不可當真。不過既然陛下問了小民,小民自當如實稟奏!”
“好!”劉協果斷讚了一聲,“朕就欣賞你這果決的性格,說吧!”轉身,他回到了上首坐下。
衛覬行了一禮,回道:“小民知陛下決心,是要中興漢室。可要如此,就得選一根基之地。想必陛下移駕河東,其中深意就是如此!”
劉協笑了笑,並未多言。
衛覬繼續說道:“可要以河東為根基,並非易事。陛下如今雖然有強軍在手,可卻無財力和充足的糧草支撐!假以時日,必生禍亂!”
劉協沉默了一下,淡淡道:“這些朕都知道,你且繼續!”
衛覬應聲,說道:“昨夜之舉,陛下欲收鹽鐵為官營,雖然官營也有種種弊政,但在這個特殊時期卻是必要的。因為鹽鐵之利可為朝廷解決一時困難,但卻不是關鍵。”
“哦?”劉協起了興趣,問道:“那以你之見,除鹽鐵之外,朝廷又當如何?”
衛覬回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朝廷無糧,必不能持久。因此,小民以為積糧安民乃是朝廷重中之重。”
“積糧安民?”劉協頗為贊同的點點頭,感慨道:“你說的有道理,那你說該如何積糧安民?”
衛覬笑了,神態越來越自信,拱了拱手:“陛下,積糧之事暫且不急,小民相信昨夜之後朝廷暫時不為糧草所憂。
此外,朝廷決策不可同時進行,應循循漸進,以免造成人心惶惶,不利於朝廷穩定。
所以,小民以為朝廷當先決策應為收河東鹽鐵為官營,整頓市場物價,以安民心。”
劉協聽後,心中略有感悟。他自重生後,一心一意的想要壯大自己,可內心總免不了有些急迫。
深深的長嘆一聲,他忽見衛覬欲言又止,溫聲鼓勵道:“你要是有什麼話,大可直言,只要有利於朝廷,朕都不會怪罪!”
“陛下英明!”衛覬恭維了一句,隨後伏地拜道:“陛下,洛陽和長安為大漢東西兩都,可卻是人口稀少、殘破不堪。
如今朝廷漂泊不定,不利於人心穩定。當務之急是昭告天下,定都安邑。如此方能凝聚人心,使四方才俊來投。”
劉協精神一振,卻是反問:“那你可願為朕、為朝廷、為大漢盡心盡力?”
衛凱心中大喜,他今日犧牲衛氏那麼多的利益,為了就是此刻。
現在朝廷困難重重,立足河東必要依賴衛氏。可反過來,衛氏同樣需要借用朝廷之力。
只要大漢中興,河東衛氏將不再是一地方豪族,而是如同汝南袁氏、弘農楊氏一般的天下望族。
這是他的野心,也是他衛氏自孝武帝起數百年來唯一的一次機遇。
心中激盪之下,衛覬鄭重叩首:“願為陛下分憂!”
劉協上前虛扶起衛覬:“你有此心,朕心甚慰。你初至朝廷,就先在大司農下任個平準令。”
衛覬有些受寵若驚,不是六百石的平準令的官職,而是天子虛懷若谷。
此時,他才明白他起初的決定是多麼的愚蠢。朝廷剛至安邑,他就應該投誠天子和朝廷,否則,衛氏怎麼會落到今日地步。
………
離開衛府時,劉協回頭望了一眼衛府府門。穆順見狀,小心翼翼的低聲問道:“陛下,衛覬……可信嗎?”
劉協瞥了一眼穆順,淡淡笑了笑,只說了一句:“他……別無選擇!”
衛覬臣服,等於河東衛氏心向朝廷,即使衛氏內部有個別不同的聲音和怨言,劉協相信他會處理好。
說完之後,劉協抬頭望向虛空,吩咐道:“傳召衛覬,就說朕的意思,讓她女兒衛瑗擇日入宮做個檢校女秘書。”
稍後,他露出了一抹笑意,大踏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