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就是血淋淋的掠奪。
美利堅掠奪歐洲,掠奪拉美,掠奪全球。
阿根廷從美利堅搞點羊毛也算不了什麼,而且這些羊毛單獨看起來也不算太高。
一年從美利堅搞幾億美金出來,看起來雖然很多,比起美利堅股市的規模,也就是毛毛雨。
聖赫塞團伙透過離岸金融和股市套利的美金,變成外資外匯,這些資金最終流入阿根廷半導體、精密機械這些高科技產業。
當然主要是三大資本的手法過於粗糙,留下了很多口子,讓聖赫塞的團隊不得不重新開始搞。
把勢力分散到幕後和地下,方便資本輸入阿根廷,也更加隱蔽。
只要不碰到那些大財團的蛋糕就行,就算真的搞起來,背後的阿根廷也不是吃素的。
未來的人類世界全部都是大集團的趨勢,阿根廷目前也是如此,這是一個畸形的發展,但最初原始積累階段,必須要這樣做,為阿根廷的發展積累資本。
去年阿根廷整體就業人口規模達到了2700萬。
寬鬆和平的發展環境,讓阿根廷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
阿根廷國營部門僱傭超過350萬人,成為整個阿根廷社會的穩定器,背後代表了200多萬個家庭,1500多萬人的生計。
國營公司的員工,工資高,福利比較不錯,繳納個人所得稅和社保基本上都是全額的,含金量比起1000萬私營公司還要高的多,和文官團體持平。
總體來看,國營大公司大多都是盈利,地方國營中小公司雖然盈利的規模不大,但穩定了就業,而且發展了地方工業。
國有部門構建了一個穩定的財政迴圈,從工資到全額稅收,財政轉移支付,地方基建投資,最後到工業發展。
這種閉環在科爾多瓦等工業大省尤為明顯,形成區域性經濟生態。
內閣控制的大型國營公司數量增加不多,壟斷性國營公司產值增長很大。
地方國營公司的數量增加過快,有失控的趨勢,只是現在內閣也沒有多餘的資金髮展的落後地區。
國營公司數量從內閣剛上臺的134家增長到超過6000多家,增長了40多倍,總資產數億美金到150億美金,年產值從幾億美金到100億美金,建立規模龐大的國營工業體系。
如新聖胡安省1964年就新建42家國營企業,包括葡萄酒廠、水泥廠、紡織廠,但其中一半是虧損的,唯一的好處是增加了本地就業,推動了本土大型公司的發展。
6000多家國營公司中,只有不到1成的國營公司存在研發部門,大部分是低效重複建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很多地方為了減少財政稅收收入上繳,把盈餘投入到地方經濟建設。
內閣已經開始逐步減少補貼,迫使這些地方國企自謀生路,一些強勢國企已經開始吞併弱小同行,建立市場競爭力更強的公司。
提升國企效率,避免財政崩潰是科恩內閣的主要工作。
還有稅務改革也是重點,地方省的財政收入須要按經濟發展增長,排擠發展水分,增加上繳,而不是固定的,好在聖赫塞本人威望不錯,已經順利推動。
這是建立更強大集權的重要步驟,也意味著這一輪改革終於進入了尾聲。
國家資產委員會將會開始專業化運營150家核心國企,進行董事會專業化改造,讓他們更加有效率,而非由內閣直接控制。
核心國企在保證內閣主導權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引入外資和財團資本。
核心的國企進行合併重組,建立國企交叉持股網路,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企巨頭。
每年虧損超100萬美金,而且5年內仍然無法轉為盈利的,應該予以出售或者進行重組甚至破產,基礎服務性公司除外,如水務公司和公共交通公司。
當然,11家國營銀行數量也有點多,內閣計劃進行合併或者與盈利高的國營公司進行聯營,比如國家石油公司就對控制銀行有很大興趣。
真正存在問題的並非內閣控制的國企,而是落後省的地方國企,比如查科省國企就存在一些嚴重問題,僵化,無法盈利,甚至嚴重虧損。
去年阿根廷地方國營水泥廠數量已經超過150家,玻璃工廠更多,達到160家,這些就應該進行合併重組,數量過多,還造成價格戰,不利於提高效率。
建設發電廠,水泥工廠,化肥工廠,鋼鐵工廠,機械工廠,玻璃工廠,煉油工廠,啤酒工廠,菸草加工廠,化肥工廠,礦業開採工廠是地方省市最喜歡的,建設效果也非常好。
這些小工廠能更好的利用當地資源,增強地方經濟實力,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是得到了科恩內閣支援的。
小工廠可以讓落後省市的經濟情況可以得到改善,能從單一的農業經濟轉向農業生產為主,推動工業發展,提高農業外的收入水平。
如果能形成一個為地方農業服務的地方工業體系,好處還是很多的,比如增加就業。
就算是十個,甚至50個公司卷出一個優秀的,那麼這筆買賣就不虧。
而在國營體系之外的還有更加龐大的村鎮企業和集體企業,所以阿根廷經濟規模增長很快,但也存在嚴重的浪費。
如果算上這種小工廠作坊,阿根廷國營工廠的數量可能再增加個2-3倍,達到2萬家以上,但這些縣一級以下的一般不會算作國營工廠,畢竟資金並不是來源於地方縣政廳投資。
為了支援這些地方國營公司,拉潘帕省,布省,布市等老工業基地為這些地方工廠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淘汰的裝置和國產化裝置,也下放了不少人才資源。
總的來說,地方國營工廠缺乏合理的建設規劃,存在重複建設,虧損嚴重,整體規模小和生產裝置差,生產工藝落後成本高,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存在不少問題。
整體汙染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部分國營企業依靠財政輸血也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也有好的情況,就比如經濟發達的拉潘帕省的國企數量有點多,但這些國企競爭力又還不錯,大部分國企已經市場化了。
發達地區盈利國企已經開始考慮試點員工持股,以增強他們的活力,競爭力不強的也準備出售掉。
阿根廷農業部門僱傭超過450萬人,這是阿根廷的外匯支柱,仍然是創匯最大的外匯部門之一,產業鏈條也在逐漸延伸。
每年仍然可以為阿根廷創造10億美金級別的外匯。
隨著機械化的加速,450萬人已經算得上是巔峰了,最近增加主要是主要自僱農民和家庭勞動力的增加,這是農村人口增加導致的。
長期季節性工人數量是沒有增加太多的,還包括了機械操作員如拖拉機和收割機操作還有畜牧養殖人員等。
像開墾土地就包括清理荒地、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初期土地準備工作,如果是本地農民合作社操作,就是農業僱工,但也有建築公司進行兼職,就算進其他僱工。
其他還有農業基礎設施維護,包括灌溉系統修建、圍欄搭建、農用道路維護等。
阿根廷開墾土地相對謹慎,主要在降水量較多,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墾,而且大量使用肥田措施,使用有機肥,進行科學開墾,進行大豆花生與糧食作物輪作。
特別是有機肥的使用,目前已經在推動,一些化肥公司和生物化學公司在生產品質更好的有機肥,特別是生物有機肥的研發,生物有機肥是以動植物殘體,比如動物糞便和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經過無害化處理、腐熟後新增特定功能微生物菌劑製成的肥料。
建設規模巨大的發酵車間,與大型牧場,養殖場建立合作,生產成本和價格比化肥低很多。
這種有機肥不僅可以抗蟲害,還可以減少農藥殘留,讓糧食果樹更加高產,保持土壤肥力。
還有專業開採阿根廷豐富的泥煤和泥炭的肥料公司,主要就是阿根廷農業化肥,布蘭卡生物化肥,以及南方的一些化肥公司,這些泥煤和泥炭熱量燃燒值低,但可以用於製作有機肥料。
科恩內閣將土地作為社會福利,確保家庭和農民都能獲得集體土地,並禁止土地流通到大公司和大企業,最多隻能在一個個農業合作社流通,而國營部門掌握了一大批的國營土地,也可以進行經濟和工業化建設。
目前阿根廷大部分農場都是家庭農場,持有的農田規模不算小了。
以前普通阿根廷農民最大的負擔是租金,土地改革後,現在農民的土地成本極低,土地權屬確定,讓他們種地能賺到錢,農業稅是開支大頭。
合作社整合小農戶土地,實現玉米和小麥的機械化種植,合作社持有土地,社員享有使用權,但不能私自出售。
農民們擁有資金後,可以對農村進行投資和改造,例如購買拖拉機和化肥去增加勞動產出,這些農民合作社不僅不擁有田地,也掌握了市場銷售渠道,越來越富裕。
農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阿根廷小農戶和家庭農場對抗資本壟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模式。
內閣將潘帕斯草原76萬平方公里中的6成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禁止進行非農化開發,保證基本糧食供應,特別是主糧供應。
非農化建設包括城市建設和工業化,就像布城的郊區,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基本農田。
同時透過新的《溼地保護法》限制草原邊緣地帶的過度開墾,保留15%植被作為生態緩衝區。
還有就是新查科省,轄區面積16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達到850萬公頃,目前已經開墾了有600萬公頃,這個面積幾乎和新華夏的中原省差不多。
但就去年的糧食產量只有410萬噸,比起拉潘帕省,聖菲省這些核心農業區的單產差距很大。
新查科省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量年均降雨量1000-1300mm,加上巴拉圭河、貝爾梅霍河等河流,發展潛力巨大。
去年總人口也達到了310萬的規模,比起剛合併的時增長了3倍左右,比起布省,仍然算得上是地廣人稀。
查科地區的農村道路、倉儲、物流運輸比較落後,經常性的乾旱和洪水影響產量,缺乏灌溉排水系統和用水管理的基礎設施,雨季期間常遭受洪澇災害,旱季也經常因為水利設施不夠而缺水。
整體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於潘帕斯地區,按照農業部估計,未來糧食潛力在2000萬噸以上。
這裡養了差不多300萬頭牛,種植棉花,小麥,玉米,高粱,向日葵,還有新引入的大豆,甘蔗,水稻,水果有柑橘,橙子這些。
隨著查科開發計劃的穩步推進,目前整體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度改善,旱災和洪澇災害減少,教育和醫療也達到了比較好的水準。
因為土地改革,阿根廷農民不僅是統一民族黨的鐵票倉,還成為阿根廷工業化建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
整體消費需求不大,收入增加,加上對國家機構的信任,讓村鎮地區擁有強大的儲蓄率,推動農業信貸銀行,郵政儲蓄所,農業信用社,以及其他參與農業農村地區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加上剪刀差策略,發行建設國債,每年內閣可以在阿根廷農村地區籌集15億美金以上的資金。
阿根廷私營工業,加上村鎮工廠和集體工廠,家庭作坊的工人在1000萬規模,他們大多從事紡織業,服裝業,食品加工,玩具製造等輕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勞動密集型模式主導,但也有像科恩財團旗下瑪雅化工,雷頓汽車這樣的技術型工業。
阿根廷九成的紡織廠還在用30年代英國和歐洲的二手,甚至好幾手的裝置,技術水平完全不行,只有頭部紡織服裝公司的裝置好一些。
內閣推動採購日本的先進紡織機補貼,進行產業和裝置升級。
雷頓汽車自主發動機已經開始投產,完全不輸菲亞特600,儘管這已經落後,但證明了這個阿根廷最大汽車廠的技術實力。
小型服裝公司依賴廉價勞動力和關稅保護,只有頭部企業開始進行深入技術研發。
主要的輕工品出口至拉美鄰國和非洲,小部分歐美,面臨巴西、墨西哥擠壓,必須進行升級才可以。
科恩內閣推動的輕工業技術升級計劃幫助這批私營公司獲得升級優勢,培育本土品牌。
一些牛仔褲和服裝品牌已經成功打入美國中端市場,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有一批服裝公司在歐洲卷出頭了。
阿根廷已經計劃每年繼續降低關稅,並引入更強的外資競爭者,技術好的外資工廠,需要僱傭7成以上本土員工,並可以3年免稅,6年減半,技術稀缺性產業可以達到5年免稅,10年減半。
吸引索尼,飛利浦等歐洲,美美利堅,日本電子電氣集團在阿根廷開辦工廠。
內閣將在交通港口比較不錯的聖馬丁,羅薩里奧,巴拉那,聖尼古拉斯,薩拉特,多雷戈,內科切阿,馬德普拉塔,別德馬,奧托市,布拉託,科羅拉多港,維多利亞,聖菲一共13個經濟特別區建設。
如今阿根廷也算是財力比較豐厚,也是時候在一二線城市外,發展一些高階產業了。
13個特別區中,只有羅薩里奧,巴拉那,聖菲,聖馬丁,奧托5個市強一點,五個城市只能算是二線城市
與拉普拉塔,布城,布蘭卡三大一線城市有不小的差距。
拉普拉塔能成為僅次於兩大城市的弱一線,工業發展和港口極為重要,而且也經歷了區劃擴大,五大二線城市和科爾多瓦這些城市有機會發展成和拉普拉塔這樣的弱一線。
其他8個城市的規模都比較一般,可以算是阿根廷的三線城市。
這些地區都擁有不錯的港口,可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大西洋港口群建設,建立更多的港口出口加工區,推動巴拉那河工業走廊建設。
推動區域經濟轉型,下放外資審批權,外資專案落地不超過15天,
每個特別區聚焦1-2個核心產業,防止重複建設,放寬用工限制,企業所得稅前5年全免,後5年減半,疏通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航道,保證五萬噸級別的貨輪可以直達聖菲市。
把這些傢伙捲起來再說。
支援私營工業發展也是內閣的重點,特別是對優勢私營公司的支援,包括技術裝置採購,低利率的銀行貸款,稅收返點,出口退還等,鼓勵他們做大做強。
比如阿根廷商業信貸銀行推出三種貸款模式,技術升級貸款的利率最低,產能擴張的利率最高,發展出口品牌的貸款利率在中間位置。
只要公司真金白銀砸錢搞創新,比如搞新技術、新發明、新產品,這些研發錢不僅能正常抵扣要交的稅,還能額外多抵掉1.2倍的稅錢。
當然,拿補貼的企業必須承諾5年內效率趕超義大利同行,否則可能面臨補貼退還,能夠被補貼的公司都是有發展潛力的。
服務業就業規模700萬,這部分包含了文官,政府僱員,士兵,還有各種商店,飯店,銀行,教師等等。
服務業每年吸納大量新增勞動力,是阿根廷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渠道。
建築業、礦業、非正規就業提供300萬左右的就業,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讓這部分僱傭的就業人口激增,包括路邊小販等。
阿根廷住房建設廳計劃2年內在10個主要城市新建120萬套住宅和公寓,保證中小城市化程序,持續推進貧民窟改造。
從去年兩大城市的110萬套超級建設工程完工後,目前工人公寓建設逐漸轉移到其他城市。
巔峰時期布蘭卡的工地上擁有50萬名建築工人,大量的建設專案集中竣工,特別是一些長週期建設專案。
布城最多的時候也有40萬名建築工人,目前大量的技術工人向中小城市遷移,臨時工轉入其他行業。
有的則進入水電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建設工程行業,特別是三大水電站建設專案。
50座中大型發電廠,以及新的電網改造計劃,特別是中大型水電站建設,總建設資金超過50億美金。
可以吸納超過40萬名工人。
........
1964年北巴西人口高速增長,總人口已經恢復到5300多萬,重新佔據南馬託格羅索州北部,加上聖保羅州的一些北部邊境,國土面積752平方千米,劃分為22個州和1個聯邦區。
隨著巴奧兩國簽署《全面和平協定》,北巴西慢慢進入和平建設期間,經濟發展開始恢復。
最近10年北巴西移民阿根廷人口在200萬。
在美利堅的支援下,1964年巴西經濟規模達到158億美金,整體恢復穩定。
而且人口還在加速增長,內戰死的人其實不多,而且阿根廷不怎麼引進北巴西的黑人混血移民。
主要失血的是奧格蘭的白人,所以是雙輸。
以巴西的人口增速,重新追趕阿根廷並不成問題,況且北巴西的國土面積仍然足夠大。
按巴西內閣規劃,到1970年,巴西人口將增長到6500萬左右,到1975年則可以增長到8000萬左右,和分裂前的巴西差不多。
推行和阿根廷一樣的人口政策,巴西版光榮母親計劃實施,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生育合作社,幾個家庭組成合作社共同撫養子女。
國家補貼住房和糧食,集體撫養新生兒,部分村莊直接進入原始社會模式。
亞馬遜和巴西高原開發計劃也加快,糧食產量已經恢復到正常人口需求。
主教會和福音派聯合推行生育即愛國運動,單身稅正式推行,造成結婚率和生育率暴漲,彌補了分裂後的人口損失。
南部的奧格蘭共和國,巴拉圭,烏拉圭,甚至玻利維亞也被迫加入這場人口戰爭。
奧格蘭推出人口復興計劃,烏拉圭國家分配配偶計劃,25歲沒結婚的人就進行強制配對,巴拉圭徵兵制繫結生育,玻利維亞土著生育補貼。
其中玻利維亞的生育補貼計劃是推動玻利維亞分裂,東部南部省份要求併入阿根廷的一部分計劃,每多生1個小孩就獎勵1公頃土地。
聖克魯斯省和周邊省份已經有民間組織開始自發要求併入阿根廷了。
目前玻利維亞總人口在370萬,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75萬。
烏拉圭的強制婚配計劃也是一步臭棋,由一些地位高的烏拉圭奸細推動,引發精英外逃到阿根廷,堪稱精英滅絕計劃。
但普通人生育率確實大量增加,甚至出現了配偶黑市。
目前烏拉圭人口250萬,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70萬。
巴拉圭則比較正常,因為巴拉圭建國後一直在進行人口增殖的活動,已經十分成熟,經驗豐富。
生4胎免兵役,生5胎獎勵土地,但也讓人口貧困率增加,成為阿根廷廉價勞動力來源,目前巴拉圭總人口在190萬左右,最近10年時間有30-40萬巴拉圭人移民阿根廷,同時還有20萬規模的國際勞工。
巴拉圭也是阿根廷合併計劃最難啃的硬骨頭,據可靠統計,巴拉圭目前平均每位女性生育6.8胎,人口出生率從1960年的4.24%增長到6.51%。
在巴拉圭民間,曾有一個小道但也許真實的訊息,在10多年前,有一個巴拉圭士兵曾在一個晚上同時讓6名婦女受孕。
高居南美洲第一位,而且阿根廷的廉價藥品和兒童疫苗大量傾銷進入巴拉圭,導致當地死亡率極速下降。
廉價青黴素使嬰兒死亡率降低,但平均智商卻下降不少。
奧格蘭禁止混血通婚,鼓勵德裔和意裔迴歸,經濟發展增速反倒降低,不得不迭代到新版本的計劃,試圖保持白人主導基因,建立國家託兒所,多孩免稅,發行嬰兒國債,吸引更多國家的白人移民。
目前奧格蘭總人口3200萬,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400萬左右。
南部三洲和聖保羅州的重化工業基地的失去,曾讓北巴西面臨嚴重的就業危機。
失去了工業化心臟的巴西,GDP直接腰斬,損失全國65%的汽車,80%的鋼鐵,90%的石化產能,50%的紡織產能。
只能走輕工業救國,短期內無力再投資重化工業,暫時放棄高階行業,如航空工業,精密化工和汽車,以及核工業,利用人口紅利發展。
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工業體系?這是巴西新一屆軍閥內閣需要考慮的問題。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幾乎陷入倒閉狀態,大量人才流失到阿根廷,成為阿根廷神鷹噴氣式飛機計劃的一部分。
巴西總統府不得不投資輕工業,以此穩定就業,同時全面向美利堅靠攏。
巴西分裂後,從雙引擎變成單引擎後,巴西並沒有把都城搬回里約熱內盧,反而更加看重巴西利亞,重新打造另一個經濟引擎-薩爾瓦多,副引擎維多利亞市。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複製聖保羅工業帶,建立薩爾瓦多自貿區,到維多利亞深水港,再到里約熱內盧的沿海經濟走廊。
巴西總統府也在進行有力的變革,這群人畢竟是巴西最聰明的傢伙,只是奧格蘭背後站了一個史上最強的阿根廷。
強制合併12家國營紡織廠成立亞馬遜工業集團,扶持國內服裝紡織工業發展。
巴西內閣重組了巴西石油,巴西軍工集團,巴西鐵路,巴西電力,巴西礦業,巴西汽車和巴西鋼鐵,巴西化工等國營集團。
米納斯吉拉斯州,這個北巴西第一大工業州,僅次於聖保羅州的州,成為巴西內閣的發展重心。
巴西鋼鐵公司將利用美利堅鋼鐵公司的技術,在這裡建設3個百萬噸級鍊鋼廠。
巴西計劃重新打造一套基礎工業鏈,並與奧格蘭談判,希望能交換戰俘,換一些聖保羅工業家族重新迴歸北巴西,彌補人才困境。
合併三家北巴西的小銀行,組建巴西聯邦銀行,巴西帝國銀行,巴西工業投資銀行,集中全國存款,貸款給這些大型國營集團。
秘密進行國家托拉斯復興計劃,放棄與阿根廷正面對抗,專注低端通吃戰略,包括購買蘇聯淘汰鍊鋼裝置,允許美軍使用累西腓海軍基地,以此換取美利堅的軍事援助,經濟援助和技術裝置。
巴西打算複製二戰策略,出兵越南,以此換取更多美援和美利堅市場,彌補國內發展不足。
外資的大量湧入也給巴西帶來許多嚴重問題,如國民經濟重要部門被壟斷,外國投資者干預本國內政,這就是暫時不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北巴西沒有了聖保羅,但他們可以發明一個新巴西。
但很快,一件事打破了巴西人的幻想。
......
1965年6月6日,阿根廷,奧格蘭,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五國宣佈在蒙德維的亞簽訂《巴拉那河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拉那盟約。
最近幾年在一些神秘勢力的推動下,南椎體各國都出現了不少問題,有的來自美利堅,有的來自巴西,有的來自阿根廷,有的來自軍事政權的昏招。
這讓南椎體各國希望聯合起來,對抗巴西和美利堅的聯盟。
獵鷹局在這幾個國家吹風多年,扶持把控了文官機構,加上地下勢力的推動,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四國加入阿根廷陣營,即將開啟新的時代,阿根廷也付出最大努力,拉攏四個國家,特別是化解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仇恨。
就如同當初的德意志帝國建立一樣,奧地利被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
巴拉那聯盟也排除了北巴西,阿根廷選擇了小南錐體方案。
當時的普魯士放棄吞併奧地利的重要考量是防止法國、俄國介入,而巴拉那聯盟的規模控制也可降低美利堅直接干預的風險。
五國總統均出席了會議,在會議中,阿根廷作為主要發起者,提出了合作共贏的口號。
五國在煤炭和鐵礦開採,各國鋼鐵廠建設是主要資金提供者,作為區域內相對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試圖透過整合巴拉那河流域的煤炭、鐵礦資源,電力和鋼鐵產能,推動區域自給自足。
共同體條約簽約前就被巴西,智利和美利堅的瘋狂反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