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陳琳比較喜歡李宥為,但家裡的兩個老人或者周圍的老人,都對他這樣的外來人帶著偏見。
路上遇上挑糞的老奶奶,看到他,都有用上海話說:“鄉吾寧”,“小赤佬”,“小棺材”
這些詞,配上上海的口音,李宥為壓根聽不懂人家在說什麼。
完全跟個文盲一樣。
到鎮上報亭進貨時,向老頭打探了一下。
得知這些詞的意思後,給他氣得牙癢癢!
“儂個把衣服穿漂亮點,頭髮搞乾淨點。學一學上海話,這樣就不擔心吃苦了。”老頭雖然也是個老上海人,但做的是所有人的生意,所以不怎麼排斥外地人。
“上次買回去的雜誌都看完了?”
李宥為點點頭,“你這裡賣的最好的雜誌是哪些?”
“要分類咯,故事類雜誌,比如《故事會》賣的最好,連載雜誌《十月》,《青年文摘》賣的也都不錯。《收穫》的銷量也很好,而且人家稿費高!”
老頭好像是猜到了李宥為買這麼多雜誌的目的,特意跟他多說了些。
“看你買了那麼多小說雜誌,是想寫小說了吧?”
李宥為沒否認,“我已經開始寫了,今天上午還收到了《上海故事》發來的稿費。”
老頭樹皮一樣的臉,繃緊了片刻,驚訝道:“小夥子厲害啊!這麼快就轉到賺到稿費了?賺了多少?”
“沒多少,兩篇給了我二十塊錢。”
“不對吧,你不老實。以為老頭子我不懂是吧!《上海故事》的稿費從90年開始,就已經變成了一篇50塊。人家好歹在上海有影響力的,怎麼可能一篇才十塊錢。”
李宥為沒好氣道,“我騙你幹什麼!要不我回去把信封拿給你看看!上面寫的就是二十塊錢稿費。”
本來他只是往少了說,就怕老頭子看他掙錢了,藉機抬價。
現實就這樣,人家看你掙錢了,也想掙你身上的錢,於是生活成本一下子就高了。
在祖國生活的基本法則就是低調,賺錢了也要說沒掙多少。
完全沒想到,五十塊一篇的稿費,竟然變成了三十塊!少的那二十塊哪去了!
心疼啊,一下子少了四十塊稿費。
“那你可虧大了。人家欺負你是個新人,搶了你八十塊錢稿費!”
這老頭不說還好,本來還有些高興的,現在知道這個結果後,瞬間不爽了。
敢昧了老子的稿費!
“這次你要買哪些?”
“還是一樣的,把往期和新一期的都賣給我。”
李宥為冷著個臉,買下了《萌芽》前十期的雜誌,《十月》,《青年文摘》,《收穫》都買了三期。”
先看看吧,萬一以後有變化,有實力了,可能會轉向寫暢銷書或者嚴肅文學。
老寫這些小故事,也就臨時賺點小錢錢。
想幾千幾萬的賺大錢錢,還得寫市場大的,並且還可能收到讀者的打賞!
沒錯,這年代沒有電子書,讀者要是特別喜歡某個作者的作品,只能透過寫信來和對方交流。
順帶還會塞點錢,幾分,幾毛或者幾塊錢。
知名作家收到的信多了,也會看讀者打賞多少,選擇性的回覆幾封。
第二次,在老頭這買了15塊錢的小說雜誌。快給老頭墊桌角的雜誌給搬空了。
搬回去也挺麻煩的,只能靠李宥為自己扛回去,裝滿了一個蛇皮口袋。
碰巧又還遇到了打工人下班的高峰期。
大家都騎著腳踏車上下班,讓李宥為雙腳走路的,很不方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