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還沒亮,宋書林和沈秀珍兩口子就起了床。
按照昨晚商量好的,沈秀珍去廚房做早飯,宋書林則去地裡摘菜。
家裡人多嘴多,總是躺著不幹活也不行。
正好地裡種了不少菜,兩口子商量著,連同昨天炒好的瓜子,一起拿到縣裡,看看能不能賣點錢,貼補家用。
昨晚夫妻倆敞開心扉,聊了一整晚。
從前世的恩恩怨怨,聊到了家裡欠的饑荒,又聊到幾個孩子的未來,接著,又聊到前世隔壁村,那個靠著倒賣蔬菜,成為全村第一個萬元戶的小夥子。
聊到最後,夫妻倆十分慶幸,重生回來的時間,是1983年。
此時,華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
不管是從歷史機遇、政策紅利,還是市場空白來說,這都是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年代。
只要能把握住機會,普通人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宋書林和沈秀珍心不大,就想趁著鄉下人對進城做生意這事,還存在偏見時,抓住時機,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宋大江聽見爹孃起床的動靜,也急忙起了床。
走進廚房,見沈秀珍在做飯,就坐下幫忙燒火。
“娘,今天咋這麼早就開始做飯了?”
“一會兒我和你爹有事,要出去一趟。”
至於去哪,去幹啥,沈秀珍沒有多說,宋大江也沒有多問。
“娘,我在家實在閒不住,要不我今天去縣城轉轉,看看能不能找到啥臨時工的工作,先幹著?”
沈秀珍把淘好的小米,倒進鍋裡,這才不緊不慢地開口。
“既然閒不住,就去找五湖借本書看看,等過些日子,咱家有錢了,娘給你和二河、四海報個夜校,這將來的社會,沒點文化可不行。”
宋大江、宋二河和宋四海,都只讀到小學五年級。
倒也不是沈秀珍和宋書林不肯供,而是他們不肯繼續往下讀。
宋大江是個榆木腦袋,讀書就跟聽天書似的,學不動,他也不想學。
宋二河比他能強一點,不過為了給老爹老孃省點錢,他也主動退了學。
至於宋四海,純粹是懶的。
“娘,還是算了吧,我一看書就瞌睡。”宋大江撓了撓頭,這讀書的苦啊,他是一點都吃不了。
沈秀珍瞥了他一眼,“沒出息,難不成你想跟我和你爹一樣,當一輩子的農民,種一輩子的地?”
“當農民沒啥不好的,不過,我還是想當工人,當煤礦工人。一個月能賺一百多呢,比大哥和為民,賺得都多。”
宋大江說的大哥是大房的長子——宋振華。
他在縣裡的食品廠上班,工資是一個月四十塊。
宋為民的工資跟他差不多。
沈秀珍又氣又無奈,“眼皮子淺的東西,人家賺的少,但是人家那工作輕鬆,還受人尊敬。
挖煤賺得是多,但那是在用命換錢。
你現在沒有妻兒,一身輕鬆,真要出了什麼意外,我和你爹頂多難過一陣子,畢竟我們兒女眾多,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這話有些扎心,聽得宋大江很不舒服,張嘴想要說點什麼,就聽老孃絮絮叨叨地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