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規則2,3如此。
被補全後的員工規則4,5同樣不再矛盾。
【4:便利店裡面沒有顧客要的東西,進來的顧客,最喜歡的不是你貨架上的貨物,而是喜歡將你變成貨物,你要很有耐心的將每一個顧客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如果沒有,你會死哦。】
【5:老闆離開了,就不要認為他能回來,他回來了,便利店裡面的貨物又來了,記住了每三天會他帶人來拉貨,記住哦……】
改變後的規則4,5不再矛盾不說,反而成為了一個警示。
規則4:警示來到店裡面的客人並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來買命的。
規則5:改變後的第五規則,不與規則4矛盾,反而自己矛盾了。
前面說老闆不會出現了,後面又說老闆來進貨。
看似自相矛盾的兩句話,其實分解來看,就透著幾分詭異了。
第一,老闆離開了,就不要認為他能回來。
這句話給出了兩個意思。
意思1:老闆離開了,你就別想他會回來了。
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像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很好,去做很危險的時候,很難在回來。就好似送親人打一場必輸的戰爭,去了就回不來的感覺一樣。
意思2:老闆離開了,你就不要去人為他能回來,這樣他就回不來了。
這個感覺,就好像是,老闆離開後,能不能回來,取決於你的認知。
一句話,兩種感覺。
一種期盼,一種詭異。
不管哪一種,都表達一個意識,老闆已經離開了,而且不太可能回來。
但是後面一句話又說:他回來了,便利店裡面的貨物又來了,記住了每三天會他帶人來拉貨,記住哦。
他回來了,便利店的貨物又來了。
沒三天,他都會帶人來拉貨。
老闆回來會帶回來貨,但是卻又回來拉貨。
回來帶了貨?
出去又拉走了貨?
不對,不是帶了貨,是便利店的貨又來了。
這個又來了,就證明這個貨品是死物,不是死物,是活物。
田麥再次想到人和‘人’這兩種人。
人是活著人,而‘人’是變成貨物人。
老闆和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
如果‘人’是貨物,那麼老闆有可能是店裡面的。
而人是指外面來的,應該說是外來者。如同她這般。
不同的老闆帶來的事情會不同麼?
田麥陷入了沉思。
除了這幾條,剩下的幾條規則都大同小異,只是她現在還無法破解這些規則後來都代表什麼。
她知道的訊息還是太少了。
而很顯然,這裡不是隻有規則可以推測出來的。
她一定還有什麼地方遺漏了。
田麥再次回憶所有事情,一絲細節都不放過,最後她腦海中的畫面定格在鏡子裡面田麥最後寫下的‘三天後’。
這三天後代表什麼?
是提醒她三天後老闆會回來麼?
應該不是,這點規則就有,鏡子裡面的田麥應該清楚自己能想到。
所以,這個‘三天後’還代表其他東西。
許久之後,田麥突然狠狠的打了一下自己的腦袋,怎麼變笨了,這訊息是鏡子田麥留下的,不久等於是自己留下來的麼?
所以,她只要想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就可以了。
那她會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她不會留下一個三天後才能得到的訊息。
其次,她不會留下無用的訊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