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們那架勢就知道,肯定是發現了什麼。
於是我立即繞過屏風來到眾人身旁。
石壁之上,出現了第二道券門,但和金剛牆處那座相比,這道券門沒砌邊框,是直接從石壁上開鑿成型的。
而當我將目光聚焦到券門之內,看清裡面的一剎那,我便不自覺瞪大了眼睛!
我知道他們為什麼發呆了。
按明代親王陵墓的設計風格,金剛牆一般位於隧道券的入口。
因此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此時所處的這間墓室就是隧道券,再往裡則是前室,中間會有地宮大門阻隔,而且還可能存在著封門石一類的防盜機關。
所以預想中,這道券門內定是兩扇石雕大門。
門上九橫九縱,八十一顆門釘,用以彰顯皇家獨有的無上逼格。
然而並沒有!
券門進深一米,然後就是光禿禿的石壁,而石壁上,居然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的甬道入口!
甬道有什麼好看的?
他們為啥堵在這不進去?
因為!
這條寬約一米、高不到兩米的甬道,被上中下三塊花崗岩石條,塞了個嚴絲合縫!
任誰也不會想到,這座墓裡,竟然還特麼能碰上這種防盜裝置——塞石!
……
一小時後,窪地。
所有人都的心情都被澆了個透心涼。
尤其馮爺,熬了一天一夜,面色本來就差,此時更是一臉的鐵青。
對於那三大塊塞石,我們剛才在甬道兩側各鑿出一個豁口,然後用撬棍試著撬了一下,嗯,也不是很重,保守估計,每塊也就一兩噸吧……
不過這並不是最棘手的。
當時見到撬不動,長海叔就提議直接上大錘。
畢竟除了馮爺全都是壯勞力,輪番上陣,有個倆仨小時,指定能給它幹稀碎!
不料馮爺拿聽診器試過後,直接說不用費勁了。
他告訴我們,甬道長度,少說也得在三十米朝上,中間全部都是塞石!
這裡肯定有人覺得我在信口開河。
對此我只能說,和現在相比,古人只是技術有限,但千萬別覺得,他們比現代人笨。
在我國的帝王陵墓中,塞石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比如平山縣中山王陵,就運用了塞石。
到了漢代,以山為陵出現後,塞石更被廣泛應用起來,像龜山漢墓、獅子山楚墓,都大規模運用了塞石。
不過塞石玩的最牛的,還得說是乾陵。
全長六十多米的甬道,整整鋪了八千多塊塞石,塞石和塞石中間,還採用了榫卯結構進行固定,最後又用鐵水進行澆鑄!這一系列操作,絕對堪稱古墓防盜的巔峰大成之作!
可即便如此,相比於天火灌頂、積沙陷地這類,涉及到物理化學的防盜方式,塞石考驗的僅僅是財力,只能算是很簡單的手段。
當然這個簡單指的是原理簡單,挖起來基本就屬於無從下手。
仿照一句經典臺詞來說:
高階的大墓,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防盜方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