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不是考古,並不一定要搞清楚墓主人是誰。
可人畢竟是有好奇心的。
尤其是在現實情況,和史料記載發生衝突的時候。
就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這座大墓,已經妥妥的摸到了親王級別。
但墓主人,卻絕非當前史書典籍中,提到過的任何一位明代親王。
因為明朝宗世中,凡有名有姓的親王,墓葬位置都是確定的,個別未找到的情況雖然也有,但距離山東都差著十萬八千里。
那究竟是什麼人,身份不次於親王,卻又未見諸於經史之中呢?
對此,無論馮爺還是周伶,都沒什麼頭緒。
雖然搞不懂,繼續挖就對了!
挖進去,褲頭都給你扒乾淨,還能不知道你是誰?
不過這裡說的繼續挖,並不是繼續往前挖,而是返回地面進行探針定位,卡出邊界,完後直接幹到主墓室裡面去。
當晚我們從夯築層上方地面開始,一路向西,每隔兩米打一眼。
前五個打的都很深,都打穿了夯築層,深入地下十六米左右。
第六個剛好輪到我,但才打了十米,就怎麼也打不下去了,手感很硬,感覺像是大塊的石條。
“長海叔!馮爺!快過來!”我興奮的喊道。
當時我心裡篤定是石灌頂。
就如同之前挖老太監墓一樣,這種有重大突破的事件,肯定要輪到我這個手氣壯的新人來開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比老太監還要骨感。
馮爺過來一試,瞬間變了臉色。
“咋了馮爺?”
他沒做解釋,而是指揮我繼續向西打。
很快,我便也覺出不對勁了。
探深越往西越淺,九米、七米八、六米二……到第十二個時,僅僅打下去三米就打不動了。
我撓撓頭問:“馮爺,這啥情況?灌頂砌成了拱形?”
他皺著眉搖了搖頭,嘴裡說了六個字。
“沒有,下邊是山!”
“……”
我直接驚呆了。
山?
山體?
這座墓,是開山建陵?!
當時我呆愣在原地,好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開山建陵,學術上稱作“以山為陵”,這在明朝很少見,因為明朝流行的是“寶城寶頂”。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
如長陵、定陵、鄒城魯王墓,都採用了山陵加寶頂的複式構造。
尤其永樂大帝的長陵,前前後後總共幹了一百三十多年,真是牛逼!
但這些畢竟都是個例,碰到的機率很低。
可這麼低機率的事兒,居然真就叫我們給碰上了,難道說,這也是手氣壯的緣故?
這麼一來,打穿灌頂直達墓室的設想就落空了。
因為它就沒灌頂。
或者說,山就是灌頂。
所以我們只能迴歸原方案,在二階段盜洞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三階段”!
不過探孔由原來的五個變成了兩個。
即只朝左右兩側下針。
因為馮爺說開山建陵肯定有石隧道,所以我們只需要探明石隧道的位置,然後貼著隧道壁一直往前挖,就可以到達墓門。
雖然直接挖也可以,但不如靠著隧道準確。
而且有了隧道壁支撐,盜洞也會更穩固。
唯一的缺點是工期稍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