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燈是咋回事?”
我朝遠處照了照,發現還是隻能照十來米。
周伶搖了搖頭說:“古墓裡頭,這種情況很常見,並不是都能用科學解釋的。”
隨後她取出幾根火摺子分給大家,說是以備不時之需。
繼續往前走了二十多米,逼仄的壓迫感驟然消失,緊跟著燈光一閃,突然恢復了正常。
我們互相看了看,都很默契的沒再繼續討論這個話題。
而隨著燈光轉為正常,我們也看清了這一處洞腔的全貌。
儘管比入口處那裡稍小一些,但各種參差交錯、形態各異的溶洞奇觀,仍是再度將我們震驚了一把。
“把頭你快看,又是壁畫!”
隨著小平頭一聲驚呼,我們扭頭一看,發現左側石壁非常光滑平整,上頭幾乎佈滿了斑駁脫落的壁畫,而且還是陰刻的浮雕壁畫,所以儘管好些顏料脫落了,卻不影響我們觀察壁畫的內容。
“這……這畫的啥啊?孫悟空?”說著,他的頭燈光聚攏到高處的一組人物上。
還別說,儘管裝束不太一樣,但看得出來,就是孫猴子,而且不是一個,是三個,此外還發現了很多天兵天將和一個類似二郎真君的人物。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立即到:“有問題啊!《西遊記》成書是在隆慶、萬曆這個區間,老太監正德年間就已經埋到地底下看門了,那和《西遊記》有關的壁畫怎麼會出現再這裡?”
“不,沒問題。”
周伶搖了搖頭道:“吳承恩版本的《西遊記》的確是成書在隆慶以後,但在此之前《西遊記》相關的故事已經有了。”
“你看,”周伶開啟紅外線筆,晃了晃那三個孫悟空道:“這明顯是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這個時候,孫悟空還不叫孫悟空,只叫孫行者,號稱齊天大聖,旁邊兩個是他的兄弟通天大聖和彌天大聖,我在福建見過專門供奉三大聖的地方。”
聽他這麼一說,我仔細看了看,果然發現那組人物的妝容,有很明顯的戲曲扮相,而再往周圍看,還出現了一些拿著樂器的伴奏人員。
正常來說,古墓壁畫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類是回紋墓室裡那種,記述墓主人生前的某些事件。
還有一種就是固定的制式壁畫,內容多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佛道一類的宗教信仰、天文星象為主。
畫戲曲場景的算很少見了。
不過也不是沒有。
如山西宋村金代墓、朔城西關元代墓、陝西韓城北宋墓、渭南靳尚村M1墓等等。
基本上,都集中在晉陝地區宋代以後的墓中,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在宋元時期,秦腔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只有戲劇足夠成熟,才會造就戲迷的出現。
迷到什麼程度?
把戲帶進墓裡頭!
他不光活著的時候看,他死了都要看,也堪稱古代版的追劇狂魔了。
所以,這個墓主人是誰且先不說,但他絕對很愛看戲。
貼著壁畫石壁一直往前,發現不光有西遊記內容,還有涉及三國的《連環計》,以韓信為主角的《千金記》,還有很多都不認識,連周伶也叫不出來名字。
但都描繪的相當精彩。
即便沒有音樂,卻似乎也能依稀感受到,墓主人生前觀看戲曲時熱鬧非凡的氣氛。
這處寬闊石壁長度超過了四十米,正面全被戲曲內容的浮雕壁畫佔據,看起來極其震撼。
都別說是整座古墓了,單說要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壁畫,怕也需耗費數年的光景。
直到石壁開始變窄,壁畫的內容才發生變化。
看戲的人出現了。
男女老幼,齊聚一堂,要麼凝神觀看,要麼側耳傾聽。
而看戲群體最中間的,是一位身著蟒袍、三十出頭的成年男子,神態頗具威儀。
更奇特的地方在於,他並非坐在廳堂中看戲,而是坐在一艘畫舫上頭。
但正當我以為,這個蟒袍男子,就應該是墓主人時,卻看到了一張似曾相識的面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