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燦爛非常。
在幽靜與黑暗的襯托下,顯得分外耀眼。
幾道光束先後鎖定了那件東西,並在它周圍匯聚成一個明亮的光圈。
可這不但沒能掩蓋它的華美,卻反而使它更加璀璨奪目。
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來到了它的跟前,痴迷的觀看、欣賞、讚歎著。
是搖錢樹。
居然真的存在……
不過,搖錢樹只是通俗的說法,此類物件的學名,叫做“柱銖”,除此之外,還有“昇仙樹”、“福壽樹”之類的別稱。
和此前出現的金橋一樣,搖錢樹作為陪葬品流行,也是在漢代,具有溝通天地、引魂昇天的寓意。
有些小夥伴也許會問,咋又是漢代。
這可不是我瞎說,史實就是如此。
主要原因在於,漢朝好多皇帝都非常……嗯,都非常的敬奉鬼神。
比如漢文帝,李商隱《賈生》有云: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借文帝諷刺當時的統治者(不要誤會,我只是說事兒,我本人對文帝沒有任何意見),至於武帝就更甭說了,巫蠱之禍,大家肯定都聽過。
皇帝帶頭搞事,那底下人可想而知。
這就導致“視死如生”的觀念,在漢代發展到了巔峰,從而完善了很多以前並不流行,甚至是造就了不少以前完全沒有的墓葬文化。
比如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
儘管《呂氏春秋》中記載,周代就有雛形,但完善和興盛卻是在漢代。
不過,也有少部分觀點認為,搖錢樹的起源,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有關,因為目前已發掘出的搖錢樹實物,都集中在川陝黔貴一帶的漢墓之中。
不同的是,漢代搖錢樹均為青銅材質。
而這一株,卻是琉璃。
其通高大概九十公分左右,自主幹至末端,顏色由橙紅漸變為金黃,並以金絲掛飾多枚寶石、璧瑗、珠玉以及金質方孔圓錢、捶揲花葉配飾,下方的龍虎座,則以錯金工藝繪製了王母、羽人、四象靈獸等圖案。
如果要給它命名,我覺的應該叫做——
琉璃掛金搖錢寶樹。
太精美了!
任何語言文字,都不足以形容。
唯有親見,方能體會。
尤其是,當我抬手摸到寶樹的一剎那,我甚至感受到了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顫慄。
那種感覺,即便是當初在郝建民書房裡,我上手銅尊的時候也不曾體會過。
很難解釋。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只能這樣講:就是你觸碰的,並不僅僅是一件器物,更是塵封了無數歲月的歷史滄桑……
後來我發現,這種感覺只能是在墓裡,在一件大珍,重見天日後的那幾分鐘裡,再往後,似乎時間一長,接觸到這人世間的煙火氣息後,它們便會隱去它們原有的榮光。
“開眼了、開眼了……”
馮抄手邊看邊喃喃的重複著。
不知是因為激動,還是剛剛泡冷水的緣故,他渾身止不住的顫抖,並哆哆嗦嗦的,從包裡摸出他那個保溫杯來,擰開蓋子灌了一口,而後看上去似乎才好了一些。
長海叔也問:“馮爺,沒事兒吧?”
“啊,沒……”
他摸著寶樹嘆道:“好東西啊,幹咱這行的,一輩子,能見上一回,就不算白混嘍……”
“哦對,長海兄弟,平川,來,喝一口兒,喝口兒暖暖身子,剛那水太涼了。”
長海叔接過來悶了一口,完後便遞給了我。
說實話我是想喝來著,畢竟我也挺冷的,但我不想領他的人情,就嘴硬說自己不冷,先不喝了。
“唉?伶姐呢?”
話音未落,我側頭一看,不覺間又是一驚。
十多米開外,周伶正背對著我們,在她面前,隱約間,竟閃爍著一片紅彤彤的光暈。
我立即跑過去。
只是還沒等跑到她身邊,我的腳步,便不自覺停在了原地。
周伶面前是一座雲盆。
而云盆中央,竟擺放著一具造型別致的船型棺槨。
確切說,是棺,沒有槨。
個頭不算太大。
也就是一米寬,兩米長,高度八十公分左右,不過雕工十分精湛,做成了樓船樣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