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開眼啊!\"七十多歲的老王頭跪在地上,捧起一把豆子老淚縱橫,\"我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好的收成!\"
李教授帶著助手們忙得滿頭大汗。他們測量了不同地塊的產量,結果令人震驚——平均畝產達到六百二十斤,是普通豆類的兩倍有餘;隨機抽檢的豆粒飽滿度達到98%,蛋白質含量比常規品種高出30%。
\"奇蹟!農業史上的奇蹟!\"李教授激動地握著趙興邦的手,聲音都在發抖,\"小夥子,你一定要把技術細節完整地寫出來!\"
最震撼的發現還在後面。當所有豆株被收割完畢,村民們驚訝地發現,那些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如今已經徹底改頭換面。老張頭跪在地裡,雙手深深插入泥土中,捧起一抔黑油油的土壤,像個孩子似的又哭又笑:
\"活了!地活了!這是能種金子的好土啊!\"
技術員們迅速展開全面檢測。結果顯示:土壤含鹽量從原來的1.2%降至0.3%以下,pH值從9.5降到7.2,有機質含量從不足0.5%提升到2.8%——這已經完全達到了優質耕地的標準!
考察團的幹部們面面相覷,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難以置信的震驚。這樣的改良效果,比省農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還要出色!
\"必須全縣推廣!\"李教授斬釘截鐵地說,\"這將是改變我縣農業格局的重大突破!\"
當夕陽西下時,曬場上的豆堆已經像小山一樣高。按照約定,趙興邦收取了總產量的三成作為報酬。但令人意外的是,幾乎每個村民都覺得這個比例太低了。
\"興邦啊,這哪夠啊!\"李嬸拽著他的袖子不撒手,\"要不再拿兩成?\"
\"就是!\"老王頭急得直跺腳,\"沒有你,這地到現在還是塊廢土呢!\"
趙興邦笑著搖搖頭,從豆堆裡捧起一把金燦燦的豆子:\"說好三成就三成。接下來我還要教大家種甜菜和棉花,那才是真正賺錢的買賣。\"
這句話讓村民們更加沸騰了。他們七嘴八舌地圍住趙興邦,有人要請他吃飯,有人要給他做新衣裳,更有心急的已經拉著他去自家地裡\"看看風水\"。
只有趙家的那幫人在一眾人的視線之外,用嫉妒的眼神觀察著這裡的一幕幕。
考察團離開時,汽車後備箱塞滿了樣品和資料。李教授拉著趙興邦的手再三叮囑:\"縣裡很快會派工作組來總結經驗,你一定要把技術要點毫無保留地傳授出去。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對於這些話嗎,趙興邦自然是有機會便糊弄了過去,畢竟總不能跟別人說他這依靠的其實並不是什麼技術,而是神農空間那奇妙的種植能力以及靈泉所能提供的生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