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他的聲音平靜得出奇,\"既然您說快餓死了,兒子不能不孝。這些豆子您拿回去,夠吃一陣子了。\"
袋子\"咚\"的一聲落在趙桂芬腳邊,激起一小片塵土。趙桂芬盯著那袋豆子,眼神閃爍不定——她當然知道這些高品質固氮豆的市場價,這一袋子少說也值七八十塊錢。
趙桂芬盯著那袋豆子,眼神閃爍不定。她想伸手去拿,又拉不下面子;想繼續撒潑,卻又找不到理由。
圍觀的村民中,不知是誰先嘆了口氣,接著議論聲漸漸響起:
\"興邦這孩子...太仁義了...\"
\"要是我,一粒豆子都不給!\"
\"趙家當初那麼對他,他現在還...\"
劉婆婆抹了抹眼角,小聲對王玉蘭說:\"看見沒?這就是我為什麼說興邦是個好孩子。\"
王玉蘭驕傲一笑,小聲道:“婆婆,這一點,我可比你熟悉。”
劉婆婆原本先是點了點頭,後來又想起來不對勁,抄起柺杖就準備打玉蘭道:“好你個小丫頭片子,還敢調侃我了是不是?!”
不過,看著王玉蘭現在被趙興邦養了這麼多年,才勉強變得白淨的面容,劉婆婆長嘆了一口氣。
算了,有力氣,還是去打趙興邦吧,那小子皮糙肉厚的,被打兩棍子也沒事的。
記者小王的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他已經想好了明天報紙的頭版標題——《農業先鋒的血淚史:從被家族拋棄到帶領全村致富》。這樣的故事,絕對能引發全民討論。
劉副主任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的讚賞幾乎要溢位來。在這個年代,既有能力又懂得審時度勢的年輕人實在太少見了。趙興邦不僅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農業技術,更用智慧化解了這場孝道危機——既沒有當眾與母親撕破臉,又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順。
\"趙同志,\"劉副主任拍了拍趙興邦的肩膀,聲音只有他們兩人能聽見,\"處理得很好。縣裡會如實報道你的成績,不會讓這些...家務事影響你的聲譽。\"
馬偉也湊了過來,臉上堆滿諂媚的笑:\"是啊是啊,趙同志放心,我們農業局一定全力支援你的工作!\"
趙興邦微微頷首,目光卻越過他們,看向遠處——王玉蘭還在低聲啜泣,劉婆婆正拄著柺杖安慰她;趙桂芬則盯著那袋豆子,眼神閃爍不定;而躲在人群最後的趙建國和趙紅軍,臉上的嫉妒和怨恨幾乎要化為實質...
而趙興邦,臉上既沒有得意,也沒有怨恨,只有一種歷經滄桑後的平靜。他知道,今天的這場鬧劇,不僅洗清了自己的不白之冤,更讓全村人看清了趙家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