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我和露娜笛子,已經把整條引導繩上的熒光棒給換了一遍。該放氣瓶的地方,我們也已經安裝好了。”
小蘭表情認真的點點頭。
這件事兒可一點馬虎不得。
因為眾人的補給全部都繫於一根繩子之上,所以引導繩在水中的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起碼要保證就算照明系統出現問題也能順著主引導繩上的光線一點一點浮上來!
計劃中小蘭負責在陸地接應。
而林清,姜水生,長毛,老黃,露娜,笛子六人全部下水。
看著水中的同伴們,姜水生開口說道。
“照明檢測!”
“完畢!”
五人異口同聲。
“潛水服氣密性檢測!”
“完畢!”
...
“下水!”
檢測完畢後,隨著隊長姜水生最後的一道命令,六人同時入水。
接下來,眾人將無法再用語言溝通,
六人前後緩緩下潛,在30米處,笛子第一個留了下來,向眾人擺了擺手,做了一個OK的手勢。
其餘五人繼續下潛。
50米處,露娜。
這裡,是一個橫向的通道。很多潛水員在這裡分不清左右,最後迷失方向。
但也正因如此,這裡的引導繩的天然錨點有很多。
將引導繩操作員露娜安排在這裡,正是為了在引導繩出現脫落時可以隨時進行二次安裝。
70米處,老黃。
這裡的環境逼仄,氛圍壓抑,是整個北洞下潛通道中最為狹窄的地方。長時間停留在這裡,很多潛水員會因為黑暗和幽閉等原因引發恐慌情緒,甚至在氮醉的影響下產生幻覺。
而作為下水年頭最長的人,老黃對於這裡最為熟悉,心理狀態也最為平穩。
所以,把老黃安排在這裡接應,是最好的選擇。
......
潛水員們一個一個下了車。
只剩下了林清,姜水生,長毛三人。
這一次下潛,最下方的是林清和姜水生。
這也是眾人對林清計劃最佳化後的結果。
最下方負責作業的人數有兩人,一方面可以資源共享,而另一方面則可以避免單人行動出現誤判的情況。
終於,來到了85米處。
長毛衝著兩人擺了擺手,在這裡下了車。
林清和姜水生則繼續下潛。
除了三人頭燈處的亮光和主引導繩上的熒光棒,視線所及的範圍內,全部都是黑暗。
壓抑,冰冷。
這裡,已經是生命的禁區。
除了一些附著在左右巖壁兩邊的藻類在隨著水流搖擺之外,這裡似乎什麼也沒有。
就在此時,一陣眩暈感向林清襲來,隨之而來的還有耳部劇烈的不適感。
這是氮醉麼?
不,不是!
林清第一時間反應了過來,這是自己的耳壓出現了問題!
耳膜像被塞進滾燙的鋼針。
儘管在潛水俱樂部的後院長毛利用氣瓶氣體模擬了100米的水下環境,但那畢竟只是模擬,自己的身體依舊只暴露在40米的水壓處。
而林清現在,則是實打實的下到了90米!
在這個煙囪狀的垂直通道中快速移動,水壓變化的格外快,耳部出現不適感也實屬正常。
“嘎達嘎達!”
林清閃了兩下頭燈,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示意姜水生停下腳步,自己需要平衡耳壓。
姜水生同樣用OK的手勢予以回應。
隨後,林清捏住鼻子,輕閉口,緩慢呼氣使氣流衝擊耳咽管。
這個經典的水下耳壓平衡動作有一個很有趣的擬聲名字“瓦爾薩爾瓦(Valsalva)運動”。
透過主動增加胸腔壓力,將空氣從咽鼓管壓入中耳腔,平衡耳膜內外壓力差。
隨著胸腔的擠壓,肺部的空氣進入到林清的中耳道中,他耳膜中那根滾燙的“鋼針”也被緩緩拔出。
姜水生看著林清的動作,點了點頭。
其實耳壓平衡是潛水新手常遇到的問題。耳壓平衡失敗可能導致耳膜損傷、眩暈甚至潛水事故。
只不過像姜水生他們幾人早已把邊下潛邊調節耳部壓力形成了肌肉記憶,不會特別關注。
也只有在這種時候,姜水生才會想起,林清不過是才接觸洞潛不到十天的新人。
當他們重新開始下潛時,姜水生將速率控制在每分鐘3米。林清每隔半米就做一次湯因比式耳壓平衡,下頜前伸同時收縮軟顎,這比瓦爾薩爾瓦動作更適合當前深度。
終於,十分鐘後,二人抵達了100米深處。
在潛水小隊的原計劃中,姜水生和林清在此處需要模擬搜尋二十分鐘左右,隨後林清獨自順著引導繩上浮減壓,和停留在上方的潛水員們形成接力。
而姜水生則要模擬在水下耽擱了一定時間的情況,最後獨自上浮。
只有這樣把所有情況全部覆蓋,才算一次完備的試驗。
林清低頭看了眼潛水電腦表,也就是說,現在留給自己的時間,只有二十分鐘。
那也就是說,自己需要在二十分鐘之內,找到那個夾層!
林清給姜水生打了一個手勢,示意要去前方探索。
姜水生緊隨其後,在雙人深潛的情況下,二人必須隨時隨地保持在一起!
根據手錶顯示,自己現在確切的位置,是在水下98米處,而自己印象中地球上夾層顯示的位置,在95米左右,在巖壁的右側。
林清一邊緩緩上浮,一邊向右側游去。
在這裡,水溫已經低至4度,常年沒有任何光照,水質極為優異。
在林清頭燈的照射下,前方整個巖壁清晰可見。
只是,此時林清呆立在水中,整個人的大腦如一團亂麻。
這......
這裡哪有什麼夾層?
這分明就是一整塊兒巖壁!
難道,地球上的地圖是錯的?
還是說,藍星和地球的地質結構不同?
一旁的姜水生此時也發現林清停止了動作,呆呆的看著整面白色的鐘乳石牆壁。
這小子幹嘛呢?氮醉了?
PS:這幾章最好結合圖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