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祈願池

第170章 水災(下)

大雨斷斷續續,遠處青山在水汽中蒸騰著,若隱若現,積水漫過了膝蓋,渾濁且冰冷,肆意在街巷間流淌著,將兩側的建築變成了一座座孤島。

宗言光腳帶著泥走進縣衙,卸下斗笠和蓑衣,裡面的袍子卻已溼透了,不過此時他根本顧不得這些,擰著袍子的水,方才跪在水裡嚎啕大哭的老農身影依舊徘徊在眼前。

與他同行的李景行、陳大夫等人皆是如此。

他們剛繞著縣城轉了一圈回來,可以說,情況很糟糕。

儘管對簡陋無比的河堤早沒了指望,可真正巡視下來,對著一片汪洋,所有人都感絕望。

景寧不似周邊縣城地處平原,而是位於丘陵地帶,建城時選擇的位置比較高,只要雨停,積水會很快排出去,因此房屋建築的損失不會很大。

令人擔憂的是偏遠山村和城外莊稼。

雨下的太大了,據派出去計程車兵回報,已有山洪沖毀了道路,等於說縣城與遠一些的山村全失去了聯絡。

好在宗言每個村子都去過,大部份位置還算好,當地鄉民只要不傻或倒黴透頂,總能找到躲避洪水的地方。

可城外的莊稼被水這麼一泡,能保住點收成都算幸運。甚至,這場雨若再繼續下去,後果便是絕收。

“明年怕是難了。”李景行嘆氣道,作為本地縣令,他自然明瞭治下的狀況。

景寧本地種植的糧食,以粟、麥、豆為主,一年一熟。

他們進駐後,開荒闢土疏通水利的同時,在宗言的建議下,將草木灰、骨粉混合著各種糞便全當做肥料,並採用輪耕套種的模式,去年已做到了兩年三熟,著實提升了不少莊稼產量。

眼看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哪知會遇到這場水患。

並非沒有災難預案,只是再如何,此地也只是個小縣,他們也不過入駐兩年罷了。

他們攢的那些東西養病與民生略有盈餘,可少了一季莊稼,真成了要命的事。

想了想,他看向宗言:“局勢穩定後,還要勞煩正言師父再開闢些鹽田。”

宗言連忙應了,目前海邊曬出的鹽,可算是景寧唯一能拿出手的商品,自然不能怠慢。事實上鹽田擴建本在計劃中,只是被大雨打斷了。

李景行又看向牛三斤:“等新鹽出來,商隊儘量走遠些,多換糧食回來。”

後者雖然點頭,卻面色怪異,一副欲言又止模樣。

只是場中氣氛壓抑,李景行轉向別處,宗言等心事重重,並未察覺。

“災後防疫事宜,就看陳兄了,需要的人手物資儘管報來,我這裡盡都允了。”

陳大夫拱手:“大人儘管放心。”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可以說,洪水過後的工作才是挑戰。

相比於信心滿滿的陳大夫,一旁的宗言卻沒這般樂觀。

李家兄弟是個合格的掌權者,更經歷過天災人禍,穩定後第一時間就對可能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出各種預案,他這個穿越者也提了不少的建議。

例如倉庫的防水防潮防盜措施。

從第一年開始,他們就在積攢錢糧,以應對隨時會發生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生薑、麻布、火油、草藥乃至生石灰更是常備的。

不過宗言上個世界真真切切經歷過水淹四九城,要知那時20世紀都過去一半了,那麼高效的政府和組織力度,依舊無法給每個人提供乾淨的飲用水,更沒辦法杜絕百姓一些不良的衛生習慣。光他所在的街道,就有不少人得了痢疾和霍亂,幸好有特效藥,否則又是一場災難。

所以他們之前做的那些措施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真的不好說。

唯一慶幸的是,景寧縣城人口密度低,他們選的保長比較有威望,還有軍隊在旁震懾,應該比較好管理。

這還不算,之所以目前縣衙內只有他們這幾個人,是因為包括李景升在內,所有在軍中掛職的,一律住在軍營坐鎮,怕的就是軍心不穩。

早年肖立成帶來的那些倒還算好,一部分陸續在本地紮根,居住在城內。

偏偏大將軍可能覺得今年年景不錯,有心籌備新的大戰,月前下令所有駐軍不必等到秋收,提前擴編。景寧也一下子徵召了兩千多名新兵,卻是大多來自鄉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