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祈願池

第170章 水災(下)

眼下洪水封路,家鄉失聯,即便明知趕回去無用,也難免人心浮動,一個不好就是譁變……

這場連綿的大雨下到第四天,忽然就停了,久違的陽光透過雲層傾灑了下來。

可以說,景寧城運氣不錯,雖然各街道保長都上報了疫情,有些還是全家染病,發燒腹瀉不止,但數量並不多。

加上陳大夫醫術著實了得,配合科學的防疫方式,只一些年老體弱者沒挺到最後。

等洪水退去,陽光暴曬幾天,道路終於通暢,下轄各個村莊情況反饋回來,寥寥幾處疫情,在陳大夫的奔波下,第一時間得以平息。

與此同時,外面的訊息也陸陸續續傳了過來,可得到的訊息,卻一條比一條糟糕。

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很多朝代的衰落或滅亡,都與自然氣候息息相關。

農耕文明自古靠天吃飯,遇到大災,無論如何強大的王朝,都要受到影響。

大烈朝執政手段粗暴,皇位更迭頻繁,胡搞亂搞下,致使政務癱瘓,全國經濟崩潰。

持續不斷地天災和人禍,根本無力應對,便又加速了糜爛,百姓民不聊生。

立足中原不到百年就呈現出敗亡跡象,可以說絲毫不奇怪。

而此種王朝末年亂象,在史書記載中比比皆是,全化作各種冰冷數字,還可能被史家用來印證“天命”學說。

就像宗言面對的這場暴雨,在記載中或許寥寥幾句:天正十八年夏,暴雨數省,江河溢,民艱於食。

或許沒有“人相食”、“千里無煙”這類描述來得殘酷,對於即將稱王建制的南方義軍來說,卻是個很大的打擊。

因為老天爺眼中眾生平等。

天災才不管你是腐朽帝國的良民,還是奮起反抗的義軍百姓……

“明年怕是難了。”

還是縣衙,會議上李景行的第一句話,依舊是這句,只是無論是面對的情況還是參會人數,已與十天前大不相同。

經過幾天的忙碌,雖城外隔離營地還有病患,疫情卻已被控制住了。其中,縣衙與軍方參與其中,全力配合下,根本沒出現預想中的亂子。

但其他地方就一言難盡了,據說各地水患過後,隨著天氣轉晴,疫病也開始流行。在這場暴雨的範圍內,已是亂象叢生。消停兩年多的地界重新出現逃荒隊伍,這絕對不是個好現象。

在疫病流行,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那些地方軍頭會做什麼?不言而喻。

更要命的是,這場暴雨竟大多集中在義軍的地界,不論這一切對即將稱王建制的大將軍打擊有多大,消停三年的南北對峙情況,根本也維持不下去了。

“準備打仗吧!只是……”宗言接過李景行遞過來的紙條,看清上面的文字,忍不住跟著嘆氣:“咱們的隊伍擴編時間太短,新兵與老人還沒經過磨合,姑且不論能否一戰,糧食缺口怎麼辦?”

景寧現在看著安穩,可這裡也缺糧啊,大戰一起,又上哪裡去買?難道學著其他將領那樣去搶鄰居?

這時,終於從軍營脫身的李景升先掃了眼大家臉色,猶豫一下,突然說了句:“大家不必如此緊張,咱們只要練兵的同時抵禦外敵即可,糧食倒也……”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盡皆看向他,李景行不禁挑眉:“你有糧食?”

“我不是想著大將軍即將稱王,肯定會有一場大戰,剛好得了一筆錢,留著也無用,乾脆買了幾批糧食。”李景升眼珠一轉,解釋道。

“不對啊!你哪來的錢?”李景行依舊皺眉,雖只任著縣令,可義軍一應錢款都經他之手。

據他所知,周邊匪盜被剿滅後,可並未有死灰復燃跡象。而這一年來,自己這個弟弟一直待在城中,根本沒什麼大動作,又是從哪搞到的錢?敲詐百姓?他怎麼一點訊息都沒收到?

一旁的宗言卻分明看到李景升臉上一閃而過的心虛,瞬間瞭然。

錢怎麼來的?當然是盜墓所得!

沒想到對方下手那麼幹脆,剛到手墓中財寶不久就變賣換了糧食,還好巧不巧的遇到了水災,正好填補了窟窿。

不禁感嘆,到底是將來有機會問鼎天下的人物,這算什麼?氣運在身嗎?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