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再休息半個時辰,接著讀書做題,直到亥時末睡覺!”
陳銳聽著沒當回事,除了晨跑鍛鍊累點讓他不適應,其他安排和原來的書院差不多。
其他學生也覺得還好。
蘇策注意到他們的神色,嘿嘿一笑:“覺得很輕鬆是吧?不錯,希望你們保持這股精氣神,千萬別抱怨。”
作為經歷過高考的人,他太清楚題海戰術的套路了。
雖然前世不認可這種模式,但在大唐,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大唐科舉主要考《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寫八股文。
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比議論文難多了。
很多人說這種文體滅絕人性、毫無用處,為啥不考策論?
其實策論也要考,尤其殿試時,皇帝往往會考核策論。
可為啥科舉不重點考策論呢?
這就涉及時代侷限性了。
大唐的資訊哪像後世那麼發達?
如果著重考策論,最後中舉的肯定都是士族豪門子弟,他們最接近權力中心,獲取的資訊最多。
而百姓家的孩子,可能連縣令姓啥都不知道,哪懂國家大事?
更別提寫策論了。
八股文則是給平民晉升、改變階級的最好階梯!
《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就擺在那,考的是對這些書籍的理解。
這樣一來,士族雖仍有優勢,卻不至於堵死平民的路。
蘇策對這些學生能夠考中充滿了信心,這份自信不僅僅源於他們長時間的刷題訓練,更重要的是數月前他腦海中倉庫新開啟的那扇門。
那扇門背後,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開啟,但其中已經展現出了史料館的一部分。
這座圖書館中收藏了歷史上所有關於科舉的資料。
無論是考題、名卷,還是各種集註、批註以及史書等,都應有盡有。
而且,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貞觀十一年,與後世相比,出題的難度還沒有那麼變態。
在後世,不知是哪個考官發明了一種叫做“截搭題”的出題方式,這種題目會從兩本書裡找出幾個短句,然後拼湊成一句話,讓考生去猜測其含義。
後來,這種出題方式還被進一步細化,出現了長搭、短搭、有情搭、無情搭、隔章搭等各種形式,甚至還有更加離譜的割裂題……
然而,面對如此多變態的考題模板,再加上古人留下的無數範文考卷,以及學生們玩命般的刷題訓練,蘇策堅信這群學生必定能夠成才。
事實也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
陳銳本以為以自己舉子的水平,做題應該不在話下,可當他看到第一道題時,卻直接愣住了,完全不知所措。
王速令出反。
啥玩意兒?
不止是他,在座的十九位全都一臉懵逼。
蘇大人,到底是你不認字,還是我們書讀到狗肚子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