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亮時,岳飛令將士舉火為號,前後夾擊。
金軍從睡夢中驚醒,但見營地已被洪水與火光圍困,人馬自相踐踏,亂作一團。
岳飛手持瀝泉神槍,於亂軍之中往來衝殺。
騰蛇營將士早已養精蓄銳,此刻如猛虎下山,奮勇殺敵。
完顏宗弼雖勇,卻擋不住明軍兩面夾擊,麾下騎兵在泥濘中難以施展,最終力戰而敗走。
此役騰蛇營大獲全勝,斬敵三萬餘,繳獲戰馬萬匹。
關勝統領十萬畢方營大軍,自山西行省出發,進攻金國天德總管府。
天德總管府地處陰山南麓,群山環抱,易守難攻。
守將耶律餘睹原是遼將,降金後苦心經營此地,依山勢築起層層堡壘。
關勝率軍行至山下,見山高路險,堡壘林立,知道強攻必遭重創。
他令大軍紮營山下,每日只派小股人馬佯攻,實則命將士沿山勘察地形。
十日後,探馬來報,山後有一條隱秘山道,雖險峻難行,卻可直達堡壘後方。
關勝聞言大喜,當即挑選五千精兵,由熟悉山地的偏將率領,攜帶乾糧繩索,趁夜沿山道攀援而上。
山路崎嶇,荊棘叢生,卻擋不住將士們想立功的心。
次日黎明,關勝親率大軍正面強攻。
山上金軍傾力抵抗,滾木礌石如雨點般落下,明軍死傷慘重。
正當雙方激戰之時,山後突然響起號角聲,五千精兵已摸到堡壘後方,殺聲震天。
金軍前後受敵,陣腳大亂。
關勝見狀,揮動偃月刀,劈開寨門,大軍一擁而入。
耶律餘睹見大勢已去,欲拔劍自刎,被明軍擒獲。
此役畢方營血戰五日,最終攻克天德總管府,斬敵一萬五千餘,自身亦折損一萬餘人。
至八月下旬,三路大軍皆傳捷報:
盧俊義攻克瀋州,岳飛拿下豐聖州,關勝奪取天德總管府。
金國西南防線全面崩潰,完顏晟在中都聞訊大驚,急調全國兵馬馳援,卻已難挽頹勢。
大明軍隊兵鋒所指,勢如破竹。
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蕭峰在燕京接到捷報,既喜且憂。
喜的是大軍連戰連捷,憂的是傷亡慘重。
只得感嘆一將功成萬骨枯所言非虛也!
洪武元年秋,正當北伐戰事膠著之際,忽有急報傳來,如驚雷般炸響在燕京朝堂之上。
蜀宋與西夏暗中結盟,集齊二十萬大軍,以李綱為帥,自永興軍路驟然北伐。
聯軍趁大明主力北調之機,攻勢迅猛如烈火燎原。
宋夏聯軍先是突襲邠州,守將雖率部死戰,奈何兵力懸殊,城破之日身被數十創而亡。
緊接著涇州失守,知州王義被俘,糧草輜重盡落聯軍之手。
兩州接連淪陷的訊息傳來,西境震動,關中百姓人心惶惶。
蕭峰聽聞西南告急,手指重重叩在大同方位:“李綱乃忠勇之臣,西夏鐵騎亦非弱旅,二者聯手,不可小覷。”
當即傳下鈞旨,畢方營分兵南下與河南的青龍營合兵十萬,由關勝、唐斌統領,務必將聯軍擋在大同之外。
關勝接到詔命後不敢耽擱,即刻點齊畢方營五萬兵馬,由中軍都督呼延灼領兵南下。
與此同時,青龍營都指揮使唐斌亦率部自潞州出發,在大同城下匯合。
十萬明軍迅速構築防線,旌旗在雁門關外連綿數十里,刀槍甲冑在秋日下泛著冷冽寒光。
李綱領著宋夏聯軍一路勢如破竹,進抵大同城南。
他見明軍已嚴陣以待,便下令紮營列陣。
二十萬大軍連營數百里,帳篷密密麻麻如繁星落地。
只是聯軍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各懷心思。
宋軍將士多念故國之情,戰意不強。
西夏兵則惦記著劫掠財物,軍紀渙散。
兩支軍隊雖同處一營,卻涇渭分明,甚至時有摩擦。
大同城外曠野之上,兩軍對壘。
呼延灼雙鞭在手,立馬陣前。
唐斌則在側翼佈陣,中軍大旗隨風獵獵,麾下將士陣列森嚴,士氣高昂。
戰鼓擂響,聯軍先行發難。
西夏鐵騎率先衝鋒,數萬騎兵踏得煙塵滾滾,彎刀如新月般閃爍,朝著明軍左翼殺來。
唐斌見狀,令旗一揮,左翼弓弩手齊發,箭矢如飛蝗蔽日,西夏騎兵紛紛落馬。
但西夏人悍勇異常,前仆後繼衝破箭陣,與明軍近身搏殺。
正當左翼激戰之時,呼延灼親率畢方營主力直撲聯軍中軍,雙鞭舞得如銀龍出海,聯軍兵將紛紛落馬。
明軍步兵結成方陣,長槍如林向前推進,硬生生在聯軍陣中撕開一道口子。
李綱在中軍帳內聽聞前軍告急,急令宋軍馳援,誰知宋軍將領猶豫觀望,行軍遲緩,竟錯過了救援時機。
呼延灼見聯軍排程遲緩,知其內部不和,當即對唐斌傳令:“西夏軍銳不可當,但宋軍心志不堅,可先破宋軍,再圍殲西夏兵!“
唐斌心領神會,即刻親率精銳繞至聯軍右翼,猛攻宋軍陣地。
宋軍本就戰意不高,遭此突襲頓時陣腳大亂。
唐斌手持雙槍,在宋軍中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
宋軍將士無心戀戰,紛紛潰逃,竟衝亂了西夏軍的後陣。
呼延灼抓住戰機,揮軍猛攻西夏主力,雙鞭所向披靡,西夏兵將死傷慘重。
此時宋夏聯軍已亂作一團,宋軍向東逃竄,西夏軍向西突圍,全無配合可言。
呼延灼與唐斌分兵追擊,明軍如虎入羊群,聯軍死傷無數,屍橫遍野。
李綱在中軍望見大軍潰散,氣得嘔出一口鮮血,想要收攏殘兵卻無能為力,只得在親衛護送下倉皇南逃。
大同城下的激戰從清晨持續到黃昏,夕陽將戰場染成一片血紅。
曠野之上,斷槍折戟遍地,人馬屍骸堆積如山,流淌的鮮血彙整合小溪,在枯草間蜿蜒。
明軍追殺三十餘里才收兵回營,此戰共斬殺聯軍三萬餘,俘虜五萬餘人,繳獲糧草輜重無數。
訊息傳回燕京,蕭峰聽聞大同大捷,長舒一口氣。
而逃歸南方的宋夏聯軍殘部,則再也無力北顧,蜀宋與西夏的聯盟經此一敗亦瓦解。
洪武二年,盧俊義率領十萬麒麟營將士自瀋州而出,直取黃龍府。
岳飛率領十萬騰蛇營將士往西,攻入西夏夏州,目標直指興慶府。
中原大地,林沖率領五萬玄武營、宋江率領五萬當康營、唐斌率領五萬青龍營三路齊發,進攻蜀宋夔州路、梓州路。
然而道君皇帝卻像開了掛一般,派出了李綱、宗澤的組合來抵禦明軍,將十五萬明軍死死擋在夔州路。
洪武三年,盧俊義攻下黃龍府,金國重臣完顏宗磐戰死,金國勢力被盧俊義趕回了金上京路,不敢南下。
洪武五年,岳飛攻入西夏興慶府,生擒夏崇宗李乾順,西夏名將嵬名阿辛拼死保護著李乾順的兒子李仁孝突出重圍,前往吐蕃求援。
西夏建立初期,吐蕃勢力強大,西夏為對抗北宋和回鶻,曾與吐蕃董氈政權聯姻結盟,共同抵禦北宋對河湟地區的進攻。
但雙方關係並非完全友好,吐蕃常利用西夏牽制北宋,而西夏也透過分化吐蕃內部勢力鞏固自身地位。
直到紹聖三年,吐蕃首領阿里骨為轉移內部矛盾,與西夏秘密結盟,但次年北宋發動熙河之役,吐蕃為配合宋軍,導致夏蕃聯盟破裂。
但隨著蕭峰和金國的崛起,吐蕃與西夏的關係又親如兄弟了。
而岳飛也成為蕭峰麾下第一個達成‘滅國’任務的大將,蕭峰高興不已,封岳飛為鄂國公,封軍師李若虛為榮國公,入內閣。
其餘跟著岳飛攻入西夏的將領們亦各有封賞。
盧俊義看了,立馬上書表示麒麟營整裝待發,只需要陛下下令,立馬就能攻入金國,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蕭峰與許貫忠商議後,決定讓麒麟營再修整一年,洪武六年五月再滅金。
林沖、唐斌、宋江三人見岳飛一個後起之秀還爬到他們前頭去了,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一般死命的進攻蜀宋。
即便是宗澤加李綱這樣的組合也擋不住發了狠的唐斌、胡閎休、宋江、吳用、林沖、李彌遜這三對黃金組合,蜀宋連丟夔州、利州兩路,只剩下梓州路與成都府路。
與此同時,武松率領五萬朱雀營攻入了大理國,大理國主段和譽不願生靈塗炭,便上書請求內附。
蕭峰可不是趙宋,你自己來那咱們就是兄弟了。
當即派出內閣大臣歐陽憲跟進此事,蕭峰封大理國主為大理郡王,允許大理郡王保留一千兵馬,而大理國改為雲南行省,省內官員任免、律法、書院、軍隊都由大明接手。
武松成為蕭峰麾下第二個完成‘滅國’任務的大將,被封為成國公,軍師李助被封為理國公。
洪武六年,蕭峰傳令薛永率領廣西行省駐軍與呼延慶率領的平海軍匯合,趁著李仁宗駕崩,交趾國內政局不穩的間隙奇襲了交州升龍府,生擒剛剛登基的李陽煥。
薛永成為蕭峰麾下第三個完成‘滅國’任務的大將。
捷報傳來之後,蕭峰封薛永為寧國公、呼延慶為平海侯、穆弘為淮安侯、阮小二為忠勤伯、阮小五為康安郡伯、阮小七為安寧伯。
同年,盧俊義率領擴軍十萬的麒麟營攻入金國上京路,一路打進了金國上京,生擒剛剛登基的完顏亶。
盧俊義成為蕭峰麾下第四個完成‘滅國’任務的大將,被封為渤海郡王,軍師雷觀被封為曹國公。
因此,盧俊義成為大明第一個異姓王!
洪武八年,武松帶領著解珍解寶率領無當飛軍穿過龍泉山脈,飛降到了成都城外,道君皇帝大驚,慌忙傳位給了長子趙亶。
趙亶被強架著登上了皇位,他同樣六神無主,不知該如何是好。
武松傳令入城,只要皇帝開城投降,便不會傷害城中之人,蕭峰也會善待趙家。
趙亶一咬牙,開城投誠了。
武松領兵入城,果然如他所說,約束著將士們不傷害城中之人,他讓趙亶下詔,命令宗澤、李綱接卸投降。
然而不等趙亶的詔令到前線,宗澤便以積勞成疾,病逝于軍營之中。
唐斌、宋江、林沖得知訊息後,紛紛停止了進攻,轉而派人出各自心腹前來悼念。
李綱在宗澤靈堂前痛哭不已,直言“宗父死,大宋亡矣。”
蕭峰收到宗澤病逝的訊息後同樣悲傷,宣佈罷朝一日,追贈為內閣大學士、太師、賜諡號為“忠簡”。
後由兒子宗穎和愛將韓世忠一起扶柩至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鎮江京峴山上。
李綱在收到趙亶的投誠詔書後,心中雖有意料,還是悲痛不已。
吳用一人一馬登門勸說,告訴李綱在蕭峰的統治下,大明已經滅了西夏、交趾、大理、金國四國,可謂威加四海,正在逐步恢復漢唐的版圖,這不比故步自封的趙宋強麼?
而且蕭峰仁義,從來沒有坑殺過降兵,對待投降的官吏,只要是真才實學之人,必然重用。
李綱聞言,不再堅持,下令全軍卸甲,蜀宋滅亡!
蕭峰封武松為交趾郡王,成為大明第二個異姓王。
胡閎休被封為申國公、李助被封為黔國公、唐斌封為宋國公、林沖被封為衛國公、宋江被封為鄭國公、吳用被封為定國公、李彌遜被封為涇國公。
滅宋一戰,直接打出了一個異姓王和七個國公,可見蕭峰對趙宋的重視程度。
蕭峰從政和六年開始,一路摸索,歷經二十載終於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