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部,說說你們的看法。”
孟川的目光落在基建部負責人李工身上。
螢幕裡的男人推了推眼鏡,指尖在桌前的平板上快速點了兩下。
調出一長串資料包表。
“孟總,由於有龍國機器人技術的加持,咱們的基建機器人梯隊算是拉起來了。”
李工的聲音帶著難掩的底氣:
“太陽能負重機器人已經量產一萬臺,為了方便運送到火星上,我們採取了輕量化的設計,每臺自重四十斤。”
“但由於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三十八,因此這些機器人理論上都i可以負重兩百斤跑起來不打滑。”
李工也是青幫的人。
孟川這些年對火箭公司的滲透,很多重要崗位都已經換上了自己人了。
火星上主要是以沙土坡為主。
因此這些機器人都是在戈壁灘模擬過,是履帶加磁吸輪雙設計,穩得很。
主要負責短途運料,比如從礦點到建材廠,或者從著陸點到工地。
因為是太陽能的設計,全身都覆蓋著太陽能板。
白天續航能撐十二個小時,晚上沒有太陽,滿電就只能續航兩小時。
李工頓了頓,指尖劃到另一頁:
“運輸車也出了樣機,載重五噸的六輪全地形款,防沙防輻射都做了,但沒量產。”
“一來是體積太大,一架星艦塞不下幾臺,運一趟太虧。”
“二來前期工地分散,小機器人靈活度更夠,等後續建工廠或者修主幹道了,再集中運也不遲。”
孟川點點頭,不愧是專業的。
考慮事情就是全面。
“挖掘這塊呢?”
孟川追問。
李工立即便是再次翻頁。
孟川目光掃過螢幕上機器狗的設計圖。
金屬骨架裹著防沙外殼,頭部加裝的挖鬥像個憨厚的鏟形嘴。
“挖掘機器狗也造了一萬臺。”
李工笑了笑:
“原本是普通巡檢機器狗改的,加了個液壓挖鬥,挖硬土碎石都沒問題,效率比純人工挖快十倍不止。”
“最關鍵是省事兒,一臺機器狗能頂倆搬運工加一個挖土工,還不用歇著。”
說到這兒,李工話鋒稍頓,語氣添了幾分謹慎:
“但有個短板——這些機器人和機器狗都是近程操控,訊號有效距離就五公里。如果是深入到山體福地挖掘,可能可操控的距離只有三公里。”
李工的意思很明顯。
就是想要操控這些機器人和機器狗,就必須要有人長住在火星上。
想要在地球遙控這些機器人和機器狗幹活,那不可能。
“這沒問題,前期我會派人在火星上駐點,所以火星上的哨所必須要先建好。”
孟川早就計劃好了,他會讓青幫的人先上去。
最好是戰一堂主那樣的,能扛住環境,也能快速處理機器故障。
“那就沒問題了。”
李工調出另一組圖紙:
“建材裝置這邊也有進展。小型鋼筋水泥生產線做出來了,模組化設計,拆開能塞進二十個標準貨運箱,運到火星再組裝就行。”
“水泥用火星土配咱們帶的新增劑,鋼筋用提煉的鐵氧化物,實驗室裡試了,強度能到地球C30混凝土的八成,夠建前哨站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