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抬棺死諫,我才是皇太孫!

第10章 這制度有問題

“內閣制度,兼備顧問職責,天子可進行政策諮詢,召閣臣討論重大事務,亦可作為軍事參謀,記錄軍情、起草戰報,甚至參與戰術謀劃;還有文化工程,負責主持修書,參與制定曆法等等。,

“內閣制度的權力中,雖然沒有策權,但可以透過“票擬”和日常奏對,讓意見常被天子採納,孫兒打個比方,若是財政調整的話,內閣成員提出建議,最終由天子採納,然後天子下令讓戶部執行。”

“還有.....”

朱允炆把內閣制度詳細的說了清楚,這讓朱元璋聞言,不由得連連點頭,他發現了這內閣制度確實比殿閣大學士制度,更好用一些。

“你們覺得,這內閣制度如何?”

朱元璋習慣性的,把問題交給大臣們商議,然後他了解了所有大臣的想法後,再做出最終決定。

文武百官們,也認真的聽完了朱允炆所提出的內閣制度,皆感到深深的不凡,這制度確實看起來比殿閣大學士制度,強了不少!

其中,立刻就有大臣站出來支援朱允炆了,依舊是方才的黃觀,他滿臉讚歎之色,道:

“陛下,這內閣制度實乃利國利民之制度,並且如二皇孫殿下所言,此制度也確確實實解決了殿閣大學士制度所遇到的諸多問題,要知道原本殿閣大學士們,僅僅承擔“備顧問”和起草文書的工作,譬如大學士們平日裡只負責整理陛下的詔令,根本沒有資格參與決策;可若是使用內閣制度的話,那麼內閣中的大臣們就可以獲得而“票擬權”,由他們來審閱奏章,並提出處理意見,這樣才能形成政務流程的關鍵環節,最終由這些大臣商議出來具體的解決方案,在交給陛下做出決定,這樣既能保證他們不會和六部直接接觸,也能保證最終決定權是掌握在陛下手中,陛下下令給六部,六部不會因為是內閣官員做出的決定,而不去執行。”

“內閣可以透過日常奏對和起草詔書滲透,解決大部分基礎問題,而大學士們只能執行陛下普通的的指令,這代表著他大學士們幾乎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們將越來越沒有用處。”

黃觀滔滔不絕,言辭中盡是對內閣制度的讚歎,隨即翰林學士劉三吾也不禁點了點頭,言道:

“若陛下采用內閣制度的話,那麼此制度就會形成“六部奏章、內閣票擬、皇帝批紅、執行”的政務迴圈,這種流程將內閣置於決策中樞,而我大明朝目前的殿閣大學士制度中,六部直接向皇帝奏事,這導致陛下需要每日處理三四百件奏章,如此多的奏摺需要處理,不但會使得陛下感到勞累,同時也容易出錯。”

“在臣看來,內閣制度最好的地方,還是對於人事協調能力的增強,內閣透過“廷推”影響官員選拔,而殿閣大學士無權干預六部人事,陛下禁止翰林官與六部往來,這樣的話一旦出現涉及到多個部門共同需要商議的事情,難以進行快速協調,容易延續時機。”

劉三吾作為當世大儒,在文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名滿天下,在朝堂上更是受到大量文官的擁戴,他這一番話,讓很多文官不由得點了點頭。

說的太有道理了。

確實,內閣制度和殿閣大學士制度相比的話,強太多了。

殿閣大學士僅承擔文書起草與顧問諮詢的被動角色,職能侷限於資訊傳遞和事務性支援,而內閣制度則透過“票擬權”將職能拓展至決策參與,形成從奏章審閱、政策建議到詔令草擬的完整流程,使內閣成為連線皇權與行政體系的樞紐,直接介入國家治理的核心環節。

這就解決了不少問題。

不然的話,就會出現種種糾紛。

就比如今年所發生的工部和戶部漕運負責的問題。

這件事情應該由殿閣大學士負責。

殿閣大學士最終也負責了,然後交給戶部和工部。

可戶部和工部,卻因為分責的問題,產生了糾紛。

工部認為戶部應該多撥一點錢出來,但戶部不願。

戶部認為工部應該多出一些工人來,但工部認為現有的工人數量已經足夠了。

工部和戶部爭執起來,殿閣大學士理應協調好兩個部門的工作的,但殿閣大學士只是五品官員,工部和戶部尚書都是正二品官員,五品官員能協調好二品官員嗎?

不但殿閣大學士無法協調好這件事情,戶部和工部兩方更是不贊同殿閣大學士們制定出來的漕運工程問題,再度產生了爭論。

最終,只能鬧到皇帝朱元璋那裡。

這使得朱元璋需要獨自負責此事的處理。

殿閣大學士的弊端就體現在這裡了,而內閣制度卻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其擁有殿閣大學士制度中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依舊如殿閣大學士制度般,由官員們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案。

同時又能解決,六部官員不聽從殿閣大學士命令的這個弊端,因為最終下令,是皇帝下的命令,而非殿閣大學士。

要知道,原本的殿閣大學士的權力,完全依附於皇帝個人意志,缺乏法定地位和程式化運作,可內閣透過“票擬和批紅”機制,將權力嵌入國家行政體系,形成制度化的決策,這種結構使內閣獲得穩定的政策影響力,而非依賴臨時性的君主授權。

又能解決皇帝身上的擔子。

還有。

內閣制度確立了文官集團對政務的系統化處理能力。

透過分工協作和層級稽核,內閣構建了專業化決策流程,顯著提升行政效率。

而原本的殿閣大學士制度,卻因缺乏固定分工與協作機制,難以形成持續有效的政策輸出。

總的而言,這制度確實很不錯。

高坐於上方的朱元璋,見眾多官員都對這內閣制度讚不絕口,他微微頷首,不過並未立刻做出決定,而是淡聲道:

“這制度,目前看起來確實不錯。”

“咱回去想一想,若是合適的話,未嘗不可以採用。”

聞言。

朝堂上的諸多文官們皆心中暗喜,其實他們可是清楚,內閣制度雖然說比殿閣大學士制度更完美,但他們支援此制度的原因,卻是因為內閣官員權力地位遠遠比殿閣大學士強太多了。

能獲得的利益,也就更多。

還有這制度是二皇孫朱允炆殿下提出來的,最終若是能實行了,這不就代表著二皇孫殿下的能力更強於三皇孫朱允熥殿下嗎?這樣的話朱允炆獲勝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他們整個文官體系,都是更願意讓朱允炆最終繼位的。

朱允熥繼位,大明朝未來將‘武盛’。

朱允炆繼位,大明朝未來將‘文盛’。

他們是文官,自然希望文官們在大明朝的權力地位更高些,起碼不像在這洪武朝,時常遭受武將勳貴們的欺凌。

“等等,孫兒認為這內閣制度,似乎存在著些許的問題。”

朱允熥這個時候出列道。

他方才就靜靜的看著這一切,注視著朱允炆和黃觀、劉三吾等人一唱一和,又蹦又跳的,始終沒有說話。

現在,他不能在坐視不顧了。

內閣制度自永樂朝時期,一直持續到崇禎朝時期,這制度確實有用,但並非像這群人說的那般完美。

甚至,在朱允熥看來,內閣制度在明朝中後期的權力,甚至已經接近宰相了,特別是內閣首輔,其權力地位比宰相也不逞多讓。

更加可怕的是,內閣首輔相比於宰相,其背後還有著一整個內閣班子,這幾乎相當於內閣首輔掌握著整個文官集體的力量,這對於皇權而言是可怕的。

“嗯?有問題,什麼問題?”

朱元璋見朱允熥出列,目光微閃,語氣看不出來冷淡,詢問道。

他其實覺得,這內閣制度確實不錯。

至於問題,目前並未看出來。

實際上他並未立刻決定大明朝使用這內閣制度,就是準備朝會結束後,這段時間好好思索思索,內閣制度是否存在著隱患,然後再考慮到底是否使用這內閣制度。

沒想到,朱允熥已經看出來內閣制度的問題了?

是朱允熥為了奪嫡,在自己面前表現能力,還是朱允熥真的看出來內閣制度的問題了?

“皇弟,你莫不是在說笑,內閣制度怎可能存在問題?”

朱允炆見朱允熥公然站出來質疑自己所提出的制度,心中頓時一沉,對於朱允熥越發不喜起來,隨即便駁斥道。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