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抬棺死諫,我才是皇太孫!

第37章 朱元璋震動,你還真的有解決辦法?你是人?

朱允熥表現的信誓旦旦,很是認真。

說實話。

若非之前朱允熥表現的很不錯,朱元璋此時根本不會聽朱允熥說這些話,因為類似這種制度往往都是數十名大臣們商議許久,甚至一兩年,才能解決的。

而非是類似於朱允熥這樣小小年紀,剛遇到問題,立刻就能思索出來解決方法的。

那朱允熥就不是人了,而是神人。

見朱允熥這幅認真的模樣,朱元璋想了想,隨即言道:

“也罷,也罷,你說說,咱聽聽看看如何。”

見朱元璋允許自己說了,朱允熥也沒有猶豫,言道:

“現在我大明朝衛所軍事組織體系,癥結所在,就是多頭管理混亂,和僵化編制。”

“先說這多頭管理混亂,我大明朝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形成雙重領導架構,猶如兩個大腦指揮同一具身體,都督府掌握練兵權卻無調兵權,兵部手握調兵令卻不知部隊實情,這種割裂導致邊關告急時,前線將領需要同時向多個衙門請示,戰機在公文往返中悄然流逝。”

“而僵化編制,則更加麻煩些,因固定不變的衛所編制如同生鏽的鎧甲,既束縛了軍隊的機動性,又難以應對多樣化的戰場需求,當遭遇蒙古輕騎兵襲擾時,笨重的步騎混編部隊往往顧此失彼;面對倭寇小股滲透時,又顯得大而無當。這種編制模式已經嚴重脫離實戰需要。”

朱允熥分析的頭頭是道,朱元璋聞言也不禁點了點頭。

說的確實有道理。

嗯,沒錯。

指揮體系的重構邏輯

“所以孫兒的想法是,我大明朝不如重新更改一下這一制度,建立‘三權分立’的新架構。”

三權分立?

朱元璋不禁感到疑惑。

啥是三權分立?

他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呢?

看著朱元璋這樣子,朱允熥笑了笑道:

“三權分立,就是分別組建決策層、執行層、反應層,這其中,決策層由兵部與都督府要員組成戰時聯席會議,專注戰略謀劃;執行層設立相應分部部,統轄區域內的作戰協調;反應層改編衛所為模組化戰鬥群,賦予戰術自主權。”

聽到這裡。

朱元璋雙眼亮了亮。

這法子,聽起來似乎有些不錯啊。

他能看出來。

若是真的按照朱允熥所說的這般設計的話。

那麼既可以保持朝廷集權的優勢。

又可以賦予戰場指揮官必要彈性。

這不就相當於給笨重的巨人裝上靈活的關節了嗎?

朱允熥始終在觀察著朱元璋的表情,看朱元璋露出笑容,就知道自己這方法已經初步得到了自己這位皇爺爺的認可了。

其實這方法,是他根據後世對軍隊的安排所設想的。

也就是構建三級響應機制。

根據威脅等級建立分級應對體系。

日常邊防由戰區自主處置,猶如條件反射般迅速

中等戰事需總參謀部核准,類似大腦皮層參與複雜決策

全面戰爭啟動御前會議,相當於調動全部身心能量。

這樣,可謂是細節、規整、嚴謹。

能一舉改變掉本身衛所制度所存在的諸多問題。

使用這種機制,朱允熥基本上能確定,勢必能確保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都能獲得相匹配的指揮資源配置。

這樣的話,大明朝就不會亂套了啊。

不對,是大明朝的軍隊衛所這方面不會亂套了,目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太亂了。

“我大明朝現如今的衛所,因各種利益原因,其實已經形成鐵板一塊了,所以必須採用這種方法,同時重組,這樣才能使得其自由、各種權力由各種權力的官職人員掌控,這就好比騎兵千戶所化為鋒利的長矛、火器部隊構成遠端打擊的核心、工兵輜重成為移動的保障基石,這種各地獨立的體系、官僚、部隊,也自然而然能獨立執行他們所該負責的特定任務,又能快速拼接成完整作戰體系,就如同活字印刷術般靈活多變。”

活字印刷術。

朱元璋覺得朱允熥這個比喻挺恰當的,別看他是皇帝可能就不懂活字印刷術了,他曾經還對這東西挺好奇的,研究了一兩天,發現其確實精妙,同時從中還發現了一個道理。

各司其職。

在這個職位,才能掌控相應的權力。

而不在這個職位,若是掌握該職位所擁有的權力,那就真的亂套了。

“孫兒的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培育一種,類似於精兵型別的力量...”

朱允熥剛說到這裡,就看到朱元璋露出了不屑的眼神,只聽得朱元璋道:“孫兒,你太小瞧咱大明朝了,但大明的哪一支軍隊拉出去,不算精兵?”

朱允熥知曉,朱元璋所說的話,確實有道理。

怎麼定義精兵,其實很簡單。

就是看覆甲率。

古代最看重的就是甲冑。

一個士兵,若是他能完整的甲冑,那他就是精兵,至於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就算是五百個身穿甲冑計程車兵,面對五千個沒有甲冑計程車兵,獲勝的機率也是很大的。

這就是精兵。

而大明朝,若是現在拉出來十萬人來,人人覆甲這是絕對可以的。

不說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盔甲。

到了現在,生產力對比先秦時期已經提升不少了,再加上大明朝的冶煉技術也得到了提升,人人覆甲這是絕對能實現的。

但他所說的,和朱元璋所說的不是一回事。

“皇爺爺,我的意思是,設立專門型別的精兵。”

“打個比方,建設火器特種營,這種就不再是簡單的火銃手集合,而是融合觀測、計算、射擊的完整打擊能力的軍隊。”

“亦或者快速反應騎兵,摒棄傳統偵騎的單一功能,打造集偵察、騷擾、追擊於一體的全能戰隊。”

“在孫兒看來,這種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精兵。”

這些精銳如同人體的特種細胞,在關鍵部位發揮倍增效應。

朱允熥認為,改革衛所制度的同時,也應該提出來這一點。

朱允熥所示的這個理論,倒是讓朱元璋若有所思,新的意義上的精兵?並非是有甲冑,就算是精兵了嗎?

有點意思。

或者可以嘗試一下,看看可不可行。

畢竟,這看起來並不需要花費多少錢糧。

“若皇爺爺同意孫兒的想法的話,那麼下一步就需要制定軍官培養的雙軌制。”

這個雙軌制,是朱允熥所設想的,目前最適合大明朝的制度了,其簡單的來說,就是建立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育體系,然後打造講武堂,專注戰略思維鍛造,如同培育將帥的搖籃,最後武備學堂側重實戰技能打磨,這樣堪稱鍛造校尉的熔爐。

二者相輔相成,既避免出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又防止產生不懂戰略的莽夫。

相應的考核,他都已經想好了,晉升機制採用三維考核法,改變以往單憑軍功晉升的粗放模式,主要考核的就是理論素養、實戰指揮的精度、帶兵年限。

若是這般做的話,評價體系猶如過濾網,確保每個級別的軍官都具備相應的綜合素質。

思索間,朱允熥道:

“皇爺爺,孫兒準備按照這種方式,可以試點先行,譬如選擇薊州、宣府作為改革試驗田,如同中醫先在小範圍試藥,透過對比新舊體系的實戰表現,讓優劣得失自然顯現,既積累經驗又降低風險,然後再保留部分舊制衛所作為參照組,這種雙軌執行機制既保證戰備不斷檔,又為全面轉型贏得緩衝時間。”

朱允熥說了很多很多。

最終,朱元璋的臉色慢慢變化,道:“咱,同意了。”

“不過具體實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你回去後把整個流程給咱寫下來,交給咱,咱拿去和兵部的官員們商議。”

見自己所提出來的諸多建議,被皇爺爺朱元璋所採納,朱允熥心中不禁一喜,在他看來今日所來的目的,很有可能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要知道。

他來乾清宮。

目的就是為了藍玉之事,想方設法的保全藍玉的兩個兒子。

而因此事已經成了一個死局,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皇爺爺朱元璋出手,而這整個過程可謂是很複雜麻煩,所以若是在這之前能給皇爺爺朱元璋解決一個麻煩,那成功的機率將要大很多。

心中思索間,朱允熥也不禁提了起來:“皇爺爺,不知孫兒的舅爺,涼國公藍玉的事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