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所說的,也正是朱元璋所擔憂的。
和朱元璋所想的一模一樣。
自己這孫子看穿了自己的心思,朱元璋也沒有感到意外,因為這段時間以來朱允熥所表現出的聰慧,已經讓他意外習慣了,對方能看出來自己的想法和念頭,那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道:
“你認為的確實沒錯,這也是咱始終更看重朱允炆的原因,你想想西漢時期,若是沒有文景之治,而直接出現漢武帝,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景象?窮兵黷武,民不聊生,西漢不可能延續將近兩百年國祚,很有可能就被漢武帝一個人給打到滅亡了。”
“而朱允炆表現出了足夠的仁善,這就證明其繼位後必然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不休武功,其更看重文治,這也是咱觀察漢朝、唐朝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再者朱允炆背後是文官大族們支援,文官大族自然更喜歡文治,武功是將軍們所想要的,這也導致最終若是朱允炆繼位的話,那我大明朝自然能陷入文治的狀態。”
“可你呢?你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不得不讓咱擔憂啊,你現在雖然年紀輕輕,可卻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強勢,這也代表著你的性格偏向於進取,這和朱允炆截然相反,同時你背後是武官力量,大量勳貴,文官注重文治,這就代表著他們自然而然會選擇打造盛世來獲得功績;武將注重武功,唯有能打仗,他們才能不斷的獲得功勞,所以你若是繼位的話,那麼勢必武將做大,開始窮兵黷武的情況,我大明朝沒有西漢時期那般的文景之治打下來足夠的根基,如何能像漢武帝那般揮霍,窮兵黷武?”
“這也是為何,你就算目前表現的很好,咱也依舊看重朱允炆的原因,個人能力、法統確實很重要,但咱身為皇帝,也是大明朝的開國君王,考慮的要更多。”
朱元璋並沒有隱瞞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擔憂全部說了個清楚,聞言朱允熥顯得很沉默。
其實。
他這個皇爺爺說的一點也沒有錯。
自己畢竟背後站著大量的武人勳貴,那麼若是自己繼位的話,勢必會形成大明朝朝著周圍邊疆開拓的局面,大明朝目前剛剛建國二十五年,雖然已經有了步入盛世的預兆,但還需要沉澱和積累。
這種情況下,若自己真的如漢武帝那般,大明朝確實堅持不住,皇爺爺朱元璋從各個方面來考慮的話,確實朱允炆顯得更加合適些。
但。
他為何,不能把文治也搞好呢?
思索間,朱允熥立刻言道:
“皇爺爺為何不認為,我朱允熥也有能力文治大成呢?”
朱元璋聞言愣了愣。
他看了看朱允熥。
“你?”
他下意識的道。
“正是孫兒。”朱允熥認真的道。
“哈哈哈...”
朱元璋頓時被朱允熥這番話給逗笑了,他不禁言道:
“你可知道,上一個既有武功,又有文治的,可是唐太宗啊。“
“莫不是,你認為自己能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咱朱元璋都不敢比肩李世民,你一個當孫子的,還要比肩唐太宗了!”
朱元璋笑了進來,朱允熥這孫子可是真的敢說啊。
而朱允熥,卻依舊錶情嚴肅。
他可沒有胡亂說。
他能保證,自己是既能完成文治又能完成武功的。
兩世記憶融合,他豈能做不到這一點?
那來這個時代,又有何等意義?
其實朱允熥心中清楚。
朱元璋之所以遲遲沒有選擇自己,而是依舊考慮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深謀遠慮和擔憂太多了,其是出於社稷考慮,而非個人好惡。
至於如何證明。
在朱允熥看來也很簡單。
只需要根據朱元璋的喜好,提出具體可行的文治方略,用實實在在的政策構想證明自己並非空談,且理解文治的內涵,再解釋如何駕馭和平衡武將集團,因為這是朱元璋最擔心的點,必須給出明確答案,展現政治手腕。
同時,朱允熥認為文武並濟才是強國之道,要知道文治和武功並非絕對對立,關鍵在於時機的把握和度的掌控。
並非是像朱元璋所想的這般,要麼選擇武功強的一方,要麼選擇文治強的一方,不是這樣的。
思索間,朱允熥鄭重躬身行禮:
“皇爺爺聖明燭照,為江山社稷計之深遠,孫兒心悅誠服,皇爺爺所慮者,無非是怕孫兒年少氣盛,倚仗勳貴,輕啟邊釁,耗盡我大明立國未久的元氣,步了漢武帝晚年之窘境。此等深憂,孫兒銘感五內,亦日夜自省。”
朱元璋面無表情。
他倒要看看,朱允熥能說出來什麼花來。
自己這些擔憂,朱允熥確實都說到點子上來了。
年少氣盛、倚仗勳貴、耗竭元氣、漢武帝前車之鑑。
他沒有多說什麼,靜靜的聽著朱允熥的話。
而朱允熥這邊,倒是也思索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孫兒不才,於‘文治’一道,亦有淺思,一曰‘重農恤民’,懇請皇爺爺允孫兒參與戶部清丈田畝、興修水利之事;孫兒以為,當嚴懲地方豪強兼併,確保小民生計;推廣新式農具糧種,廣設常平倉,豐年儲糧,荒年賑濟,務必使耕者有其食,民力得以休養;二曰‘興教化、選賢能’,孫兒深知文教乃長治久安之基。願請益於大儒,完善州縣官學,重實學,而非僅重經義;革新科舉,務求選拔通曉實務、體察民情之才,而非僅取八股文章華麗者。孫兒以為,治世之能臣,當從田間地頭、案牘瑣事中歷練而出。”
“三曰‘整飭吏治、厲行節儉’:,孫兒深知貪蠹乃國之蛀蟲。願效法皇爺爺之嚴刑峻法,嚴懲貪官汙吏,同時亦重考課,明賞罰。宮中用度、百官俸祿,當率先垂範,力行節儉,將省下之錢糧盡數用於養民、興學、備荒。”
隨著朱允熥逐條闡述。
朱元璋原本前傾的身體慢慢坐直了,眼神中的審視逐漸被專注和一絲驚訝取代。
聽到‘嚴懲豪強兼併’、‘廣設常平倉’、‘重實學’、‘革新科舉’、‘嚴懲貪蠹’、‘力行節儉’這些具體且極其務實、切中時弊的舉措,尤其是‘重實學’、‘革新科舉’、‘率先垂範節儉’等點,這讓朱元璋的手指不禁開始在扶手上輕輕點動。
朱元璋的面色很平靜,可心中卻微微有些震動的。
他以為,朱允熥說不出來個所以然。
沒想到。
好小子。
這哪裡是淺思?
條條框框,直指要害!
清田畝、抑兼併、興水利、實倉儲,這是真懂農事根本。
而重實學、選務實之,這眼光比那些只會掉書袋的腐儒強百倍。
整飭吏治、厲行節儉,也合乎他的性格啊。
這些方略,允炆那孩子,怕是提不出這麼硬扎的東西.....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的目光銳利:“想法,倒是不差;可允熥,你想動豪強、整吏治、改科舉,這牽扯多大,阻力多重?勳貴們能坐視你‘重農恤民’、‘厲行節儉’,把銀子都花在養民上,而不是養兵打仗?”
朱允熥目光微微閃爍,皇爺爺這番詢問,堪稱尖銳,直接點出核心矛盾。
說白了。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
你的政策很好,但會觸動既得利益,特別是你背後的武將勳貴集團會支援你‘不搞武功’嗎?
這是終極考驗!
而若能成功,並且能表現出自己擁有相應的文治能力的話,那自己在這場奪嫡之戰中,可就真的有先勝一局了。
朱允炆的所有優勢,都將會蕩然無存!
這個回答,需要認真一些,朱允熥仔細思索了一番,然後道:
“皇爺爺所憂‘勳貴武臣’,孫兒深知此乃關鍵。孫兒以為勳貴之功,在於開國定鼎。然守成治國,首重文治安民,孫兒若得繼大統,必明告諸勳貴,朝廷重其功爵,然國策當以養民為先,無旨意不得妄議邊事、擅啟戰端,有功者厚賞田宅財帛,使其安享富貴;若有恃功妄為、侵擾地方者,孫兒定當執法如山,絕不因私廢公!皇爺爺心中有著整頓勳貴之的想法,孫兒也當銘記於心。”
“而文武之道,貴在制衡與並用。,孫兒欲效‘以文馭武’之制,邊鎮軍務,當由朝廷選派知兵且通曉民政之文臣總督,負責糧餉籌措、軍紀整肅、與地方協調;武將專司訓練、戍守、臨陣殺敵,軍政分離,相互制衡,方可避免武將坐大、尾大不掉。對外用兵,必是國力充盈、時機成熟、不得不戰之時,且需朝議公決,非孫兒一人獨斷。”
當朱允熥說出‘勳貴之功,在於開國定鼎。然守成治國,首重文治安民’時,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縮,聽到‘明告諸勳,國策當以養民為先’、‘無旨意不得妄議邊事’、‘執法如山,絕不因私廢公’以及明確提出‘以文馭武’、‘軍政分離’、‘朝議公決’等極其強硬、且深諳帝王制衡之術的具體手段時,朱元璋放在扶手上的手,緩緩握成了拳,身體再次微微前傾,眼神變得異常銳利,甚至帶著一絲壓迫感,緊緊盯著朱允熥。
朱允熥這番話,確實說服了他。
因為朱允熥表現出來的,確實太符合他心中的想法了。
守成治國,首重文治安民!
這話擲地有聲,明告勳貴、執法如山。
這小子,有咱當年的狠勁兒!
以文馭武、軍政分離,這句話則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朱允熥深得帝王心術精髓!
不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