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的指尖輕輕拂過玉佩上的金線:“那另一半呢?”
“老婦人說,長樂把半塊玉佩送給了一個在蘇州碼頭討飯的孤兒,”方蕩把玉佩放回錦盒,“說‘這玉能幫你換碗熱湯,但日子要靠自己走’。後來那孤兒成了走南闖北的貨郎,每次經過蘇州,都會給老婦人家送些糖果,說‘是趙先生教我,苦日子裡也能嚼出甜來’。”
趙樂低頭,在賬本背面寫下“槐花”兩個字。墨汁在紙上暈開,像兩朵小小的花苞。他忽然想起自己娘臨終前的樣子,她攥著那封發黃的信,說:“樂兒,你記住,人這一輩子,能被別人記住的,從來不是你得到過什麼,而是你給過別人什麼。”
那天晚上,趙樂做了個夢。夢裡他站在洛陽城的城牆下,雪下得很大,一個穿青布棉襖的女子抱著嬰兒,正在寒風裡發抖。不遠處,長樂提著盞燈籠走來,燈籠的光暈裡飄著細小的槐花瓣,落在女子的棉襖上,瞬間融化成了暖意。
第二天一早,他把這個夢寫在了紙上。方蕩看了,在末尾添了一句:“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八、物件裡的光陰入夏的時候,酒樓來了位特殊的客人。
客人是個跛腳的老者,揹著個沉甸甸的布包,進門就問:“這裡可是有方先生?”他從布包裡掏出個銅製的藥箱,箱子邊角都磨亮了,鎖釦上刻著朵小小的槐花。“我叫李三,當年在徐州城,是趙先生把我從死人堆里拉出來的。”
老者開啟藥箱,裡面整整齊齊地擺著三十七個小瓷瓶,每個瓶身上都貼著紙條,寫著藥名和用法。“這是我照著趙先生留下的方子配的藥,”他指著最底層的一個瓶子,“這個‘護心散’,救過不少於三十個人。我這次來,是想把藥箱留下,說不定能幫上更多人。”
方蕩接過藥箱時,指尖觸到箱底刻著的一行小字:“醫者仁心,如槐常茂。”字跡娟秀,正是長樂的手筆。
李三又從布包裡拿出個布偶,是用碎布拼的小兔子,耳朵上縫著朵槐花。“這是當年趙先生給我縫的,”他摸著布偶的耳朵,眼裡泛起淚光,“我傷好後想跟著她學醫術,她說‘你性子急,不如學做貨郎,走街串巷時也能幫人捎些藥’。我聽了她的話,走了三十年貨郎,幫人捎過的藥,能堆滿半間屋子。”
趙樂在一旁,把李三的話都記了下來。他的字已經寫得很穩了,筆畫間帶著槐花的舒展。李三看著他寫字,忽然說:“我有個孫女,跟你一般大,也愛寫字。等我回去,讓她給你寄些徐州的槐花粉,那是用春天的新槐花磨的,調在墨裡,寫出來的字帶著香。”
那天傍晚,方蕩開啟了那個一直鎖著的木櫃。櫃子裡除了醫書、琵琶、玉佩,還有些更細碎的物件:半塊吃剩的麥芽糖(據說是當年長樂給街頭乞丐留的),一張泛黃的戲票(上面有她用鉛筆寫的“人間百態,皆是藥方”),甚至還有片乾枯的槐樹葉,葉脈清晰,像被人精心壓了許多年。
趙樂看著這些物件,忽然明白方蕩為什麼總說“長樂從未離開”。她就在這片槐樹葉裡,在那半塊麥芽糖裡,在每個被她溫暖過的人心裡,發著淡淡的光。九、絃音裡的重逢秋分時,盲眼琴師又來了。
他還是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衫,手裡的琵琶卻換了新弦。“方先生,我帶了個徒弟來。”琴師身後跟著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手裡抱著個小小的阮。“她叫阿阮,是我在鄉下撿到的孤兒,耳朵靈得很,能聽見蝴蝶振翅的聲音。”
阿阮給方蕩和趙樂彈了段《聽雪詞》。她的指法還生澀,卻彈出了一種特別的清亮,像山澗的溪水流過鵝卵石。“這是師父教我的第一首曲子,”小姑娘笑著說,“他說這首曲子裡住著位很溫柔的先生,能讓冬天都開出花來。”
琴師摸了摸阿阮的頭,對她說:“你彈的‘人間有暖’那句,比師父當年彈得有靈氣。”他轉向方蕩,從懷裡掏出個布包,裡面是本手抄的曲譜。“這是我這些年記的曲子,有一半是聽來的故事,一半是夢裡的槐花聲。阿阮說,想把這些曲子教給更多人,讓大家都知道,這世上有能暖人心的聲音。”
趙樂翻開曲譜,扉頁上寫著“絃音即心音”,字跡是琴師特有的歪斜,卻透著股執拗的認真。他忽然想起方蕩說過,當年長樂教盲眼琴師“聽”花,其實是教他“用心看世界”。
那天晚上,阿阮在酒樓的院子裡彈了首新曲子。月光落在她的阮上,琴絃振動時,院角的老杏樹落下幾片葉子,像在跟著節奏起舞。趙樂坐在臺階上,把這首曲子的旋律記在了紙上,旁邊畫了朵小小的槐花。
方蕩看著他們,忽然覺得長樂當年說的“把好念想撒向四方”,其實早就實現了。就像這琴聲,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從一座城傳到另一座城,最終會在無數人心裡,開出溫暖的花。十、滿樹芳華冬至又至,雪落無聲。
趙樂已經能獨立整理那些來自各地的故事了。他把李三的藥箱擺在了閣樓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放著琴師的曲譜和阿阮的阮。木櫃裡的物件又多了些:新疆來的沙棗花(一個牧民說,是長樂教他們用沙棗花做蜜餞,度過了最苦的冬天),海南的貝殼(裡面裝著海浪聲,據說是個漁夫送的,他說長樂當年救過他落水的兒子),還有云南的野菊花(一個小姑娘用絲線串著,說要送給“懂槐花的人”)。
這天清晨,趙樂掃雪時,發現院角的老杏樹開花了。
不是杏花,是槐花。細小的白色花瓣綴滿枝頭,在雪中透著淡淡的香。他揉了揉眼睛,以為是幻覺,卻見花瓣上的雪正在融化,滴落在地上,暈開一個個小小的水痕,像誰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