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第75章 三院立而百家治,國是會議權重明

聞言,嬴政的表情若有所思。

而贏辰的手指隨即上移,指向了那無人的駕車人位置。

“儒家之學,可以視作韁繩和車伕的號令,規定了戰車應該驅使向何方,此為仁政。”

“如何平穩行駛,此為禮樂教化,如何讓乘坐者也就是萬民,感覺到安逸,此為‘用’,為‘表’,不可或缺。無此,則車將橫衝直撞,不知所歸。”

“道家,是為戰車塗抹的桐油,使其運轉更順滑,減少摩擦與損耗。”

“墨家、農家等,則是不斷為戰車提供更精良部件、更充足草料的能工巧匠與農人。”

話落,贏辰的目光直視嬴政,繼續道,“父皇,所以對於一架戰車而言,車骨、韁繩、桐油、工匠,孰先孰後,孰輕孰重?”

祖龍愣住了,他看著這架小小的戰車模型,腦海中將那些針鋒相對的學派,化作了一個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整體。

可既然缺一不可,唯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現實是由人組成的。

不分出誰先誰後,那麼戰車要如何‘動’,總要朝著合適的方向前進吧。

天幕上的昭武帝,對於百家的爭論自然也很清楚,不過他面對著百家的質疑,給出了自己回答。

“諸公所言,朕自然知曉,既然要百家共治,那就得讓百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職。”

“所以,朕打算在咸陽設立三大學府!”

學府?!

各派的大佬聞言,心神不由得一震。

皇帝的這番話,是讓各派都納入大秦朝堂的‘管轄’當中嗎?!

就在他們疑惑的時候,皇帝繼續說著,清亮的聲音響徹宮殿。

“其一,立『太學』!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教授禮樂、德行、文章,專為帝國培養通曉政務、長於教化的文官之才!凡入太學者,必以『孝廉』為先!”

“其二,立『律學』!以《秦典》、《民法》為核心,兼修法、墨之邏輯思辨,專為帝國培養精通律法、長於監察的司法與行政之才!凡入律學者,必以『公正』為先!”

“其三,立『格物院』!以農、墨、陰陽、醫家等實用之學為核心,探究天文、地理、算術、水利、器械,專為帝國培養經世濟用、長於實幹的技術之才!凡入格物院者,必以『實幹』為先!”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昭武帝沒有給他們反應的時間,丟擲了最關鍵的一環!

“自此以後,凡欲入朝為官者,無論出身,無論貴賤,必先入三院之一深造,再透過帝國統一之『大考』,方能授官!”

“朕,要將這百家之學,從相互攻訐的『主義之爭』,徹底變為各司其職的『學術之別』!”

也就是說,管他什麼學術,誰先誰後。

國家的意識形態權力,在昭武帝眼中是屬於自己的。

你想研究禮樂教化?好,去太學,你出來就是治理地方、管理人心的文官。

你想研究法律刑名?好,去律學,你出來就是維護秩序、執行政令的法吏。

你想研究奇技淫巧?好,去格物院,你出來就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技術官僚。

“三院之學,雖各有側重,然其最終之目的,皆是為『天下為公』之大道服務!其所培養之才,無論出自何院,皆需以『公心、實幹、擔責』為最高準則!”

“學院乃為國育才之基石,並非決策廟堂,所以凡遇國之大事,可召開‘國是會議’,商討大政相關!”

“三省長官、三大學府祭酒,皆為當然與會之人。”

“此外,朕將依據議題之不同,從國是顧問院中,臨時抽調相關領域之賢才,共同參與。”

“譬如,若議征伐匈奴,則兵家、墨家、農家之代表,其言之權重,自然高於他家;若議修訂禮法,則儒、法兩家之言,便是重中之重!”

“會上,各方可暢所欲言,充分辯論。”

“最終,由與會者投票,將結果呈報於朕。而朕,將參考此議,做出最終之裁決!”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